奇妙的揭發者|點評施政報告:沒有體制改革是改革嗎?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李家超特首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用了2小時31分鐘宣讀,中文字數31,800字,共九章、228段。報告中「計劃」出現160次、「加強」出現110次、「策略」出現28次、「改革」出現41次。第一章「改革求變,由治及興」是一個大論述,第二章至第八章和不同的施政範疇有關,第九章是結語。可惜的是,這份《施政報告》的裏面完全沒有提及具體的管冶體制改革。

《施政報告》中「體制改革」出現兩次,分別是「醫療體制改革」及「文化體制改革」。第一章「改革求變 由治及興」第9點︰「在民生方面,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建立邁向自主審批藥械體制;建立輸入醫護人員制度。」。第六章「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推動多元經濟」第121點︰「為提升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政府銳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其他提到的「改革」不是體制上的管冶體制改革,而是針對個別部門、措施和政策的項目改革。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的特色是體制改革,中國能夠進步和升級轉型就是因為不斷進行管冶體制改革。特區政府面對科技和國際形勢需要管冶體制升級轉型。

以劏房問題為例,政府把劏房問題合法化,以立法方式監管,合標單位名為「簡樸房」。這個做法是否正確?需要社會進一步討論。根據房屋事務委員會資料,公屋租戶的人均居住面積約13平方米 。現在政府提出的「簡樸房」必須有窗、獨立廁所、面積不少於8平方米等。為什麼最低標準是8平方米?不是9平方米或者是10平方米?怎樣制定?有沒有科學化的參考數據?

劏房的存在是香港管治失調的一種病態。政府最終目的應該是消滅劏房,立法制定最低人均居住面積。例如定立《房屋法》,透過《房屋法》進行體制改革,才能真正令房屋有一個比較長期穩定的正常發展。

現在劏房問題大部分都是位於舊區,但《施政報告》提到要加快舊區重建步伐;舊居重建衍生的房屋和劏房問題;應該是負責重建舊區的市建局。市建局不應該變成只有「豪宅發展局」,這是一個房屋體制問題。因為現時市建局在體制上沒有責任和權力去處理劏房問題,房屋局只是立法規管而沒有在低收入房屋供應上有長中短的策略。施永青提議把一些二三線的商廈改建為臨時中轉房,在舊區裏提供比較合符人類居住條件的劏房,這建議比較實際。現在辦公室空置率越來越高,截至2023年底,整體寫字樓空置樓面高達約2,110萬平方呎,空置率達14.9%。

李家超這三年最大的成是建立國安法體制,有立法、有機制、有執行部門。現在房屋問題也是一個體制問題,房屋局和房屋署工作重疊,很多房屋局需要做的調研工作都沒有進行。房屋體制需要改革,房屋局的責任是做房屋政策研究。房屋署當然有責任去監管富戶濫用問題,但是富戶政策只是整個房屋政策其中一個小部分;實質在房屋提速提量這方面都只是「未來」計劃。花了247億元興建的簡約公屋,只是解決百分之五的低收入居住問題。房屋局的主體責任應該是制定政策,而提供房屋的機構,例如市建局和港鐵等,應該和房屋局有一個分工和協調。

土地體制規劃問題也是一個問題,香港為什麼不能像深圳一樣有多元化發展?就是因為發展局由賣地、土地用途以致開發模式等有太多的規規條條,涉及太多政府部門。導致香港發展來發展去都只是豪宅、單調的冷氣商場和單一的辦公大樓,不能像深圳有着各適其適的發展模式和創新。目前香港體制是不鼓勵創新的,所以香港的建築空間非常沉悶,香港的舊區慢慢被消滅。遊客最有興趣的就是到訪香港舊區老店,它們有香港的東方特色,但也慢慢被消失在市建局手上。若果目前土地體制的規劃不改革,香港很難會有多元化的發展。

《施政報告》第三章至第四章和金融、貿易、科技創新、生產力等相關的部分都是正確的,但第二章「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強化政府治理體系」裡,似乎只是「強化」而沒有改革。目前香港管治體制充斥不同形式的問題,只強化政府治理體系而沒有改革,不是對症下藥。政府強化監管、外行領導內行的模式。而且只是強化跨政策統籌體系機制、強化公務員治理能力、加強公務員管理,但目前香港最需要的是研究政府管治體系。新加坡體制已經更新多次,反觀香港回歸以來沒有更新。政府治理體系基本上是不達標的,《施政報告》沒有提及公務員體制改革,甚至連研究公務員體制也沒有。

第三章「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和第四章「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和完善知識產權法例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加強知識產權人才培訓」這個題目很廣泛,具體計劃方案則欠奉。在完善知識產權法例架構方面,知識產權署的功能和角色仍十分被動,而且調研能力不足。

第五章「 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香港要有產業才能聚集人才。深圳有很多產業,若果香港不能吸引產業來香港投資落戶,這些人才遲早也會離開香港。《施政報告》說「推進應用科學大學發展」,但發展什麼?「擴大職業人才庫」是老生常談的問題。所以第五章相對空泛。而且特首說部分項目已經在進行中,所以沒有什麼新意。他只是重覆過去「搶人才」的做法。而「搶」這個字本身有着野蠻不文明的意思,正常是「吸納人才」。

第六章「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推動多元經濟」、第七章「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引擎」的結合大灣區優勢,也是已經在進行之中,沒有什麼新鮮感。北部都會區現在面臨的問題是沒有重量級的大企業真正進駐落戶。例如迪士尼樂園2005年落戶香港,就是真正的外資企業落戶香港的例子。若果特區政府能夠爭取小米集團、華為、騰訊、格力等大灣區企業在香港設立一個總部,才能夠在北區製造真正的影響力。現在特區政府以數碼港模式、科學園模式推動北區發展,事實證明是不可能發展大型產業的。

第八章「惠民生,添幸福」是最弱的部分。例如推進公屋重建,房委會正進行11個屋邨重建計劃。但計劃需要十七年,直至2041年才完成;這些措施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現在土地的空置量是很多,2021年香港約有1,579公頃棕地。其實香港有很多土地空間可用,政府應進行協調統籌。這涉及地政署、規劃署兩個重要部門,應合作推動香港的土地空間改革,但先要進行體制改革。

「建地造地,發展安居」、「進一步簡化程序減低成本」,這些也涉及一個體制問題,就是建築署的工程招標體制,招標體制需要檢討和改革。「啟動交椅洲人工島工程環評程序」,人工島這個龐大工程是否真的落實?有需要深入討論。「加快市區重建,推動交通運輸建設」是已經進行中的項目。「深化醫療體系改革」是比較實在的。例如支持籌建第三所醫學院、促進中醫及中藥發展等,有助香港醫療服務提升。

「構建關愛 共融社會」、「強化勞工支援」、「推動綠色低碳生活」這些項目已經在進行中,沒有什麼突破和創新。貧窮人數不斷增加,政府說精準扶貧,但關愛隊顧及的人數有限,這是一個生態問題,也是一個體制改革問題。例如政府舉辦「夜繽紛」是短期項目,長遠來說,康文署和食環署需要在發牌制度上和體制上建立市集和小販發展和管理系統;在18區建造更多不同有特色的市集和文旅空間。

垃圾徵費政策今年8月取消之後,政府應該跟進回收體制的改革。環保署和食環署收集垃圾部分應合併成為一個新的體制,負責香港整體垃圾的收集與回收。例如透過垃圾管理,營造綠色經濟,利用新科技創造綠色生態,才能吸引投資。但是這一方面政府完全沒有跟進,只是取消了垃圾收費而沒有跟進垃圾回收的工作。政府的改革當然要有步驟、要有系統,要在穩定中進行改革,但沒有體制改革佈局是這份《施政報告》的最大的特色。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