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不能被動靠內地提振 香港財政要積極有為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張欣宇、溫凡

9月24日上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以下簡稱「國新會」),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出席會議並介紹金融支援經濟高品質發展有關情況。

發佈會上不僅宣佈了降息降准等常規刺激政策,更為值得注意的是,央行首次創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用於支持股票市場。

「專項再貸款」有別於「國家隊」進場

本次央行創設了兩個貨幣政策工具用於支持資本市場,第一是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第二是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

從具體操作來看,互換便利突破了《人民銀行法》對於央行不可以直接向實體經濟發放貸款的限制:證券、基金、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將債券與股票ETF以及滬深300成分股抵押,抵押之後獲得國債等資產。在獲得國債等流動性資產後,金融機構應該可以選擇通過國債質押或者買賣的方式獲得資金,相關資金只能用於投資股市。

此舉可謂一舉多得,在現有的大環境下,市場面臨兩大難題約束:一是股市缺乏增量資金,另一個是債券市場過多熱錢湧入導致長端利率偏離正常水準。

如此一來,央行可以通過將債券設置為抵押品的方式供給給證券和基金公司,此時金融機構為了將獲得的金融資產變現,無論是選擇出售還是質押,都會在市場上形成額外的拋壓,此時央行只要控制供給抵押品的種類,便可以通過影響供求平衡來影響債券的價格,從而使得長端利率溫和回升至合意水準。

股票也亦然,市場上的增量資金缺乏,恰好可以從債券資產的質押及兌現中獲得,同時將資金流向僅限制於股票市場,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創設支援回購、增持股票的「專項再貸款」,鼓勵上市公司回購,助力資本市場投資端建設。支援回購、增持股票的「專項再貸款」與「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機制一致。即商業銀行先給上市公司發放優惠利率貸款,然後向央行獲取再貸款資金支援。上市公司用獲得的貸款進行股份回購。

「專項再貸款」和平準基金或者市場所謂的「國家隊」傳言這類央行直接「進場」買賣股票相比,具有顯著差異。「專項再貸款」是通過激勵相容機制,引導商業銀行貸款給上市公司或主要股東,以進行回購和增持股票。這一過程是市場化的,商業銀行完全自主決策,因此不會產生道德風險和利益輸送等問題。因此只要再貸款利率低於上市公司的分紅利率,股東均有動力進行回購,銀行還款來源亦有保障,屬於雙贏。

香港不能被動依靠內地市場的提振

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國家多個多部門聯合提出創新舉措,共同提振市場情緒,的確讓人振奮。而隨著近年來內地和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所取得的顯著進展,香港的資本市場同樣能夠受益於相關政策。但考慮到香港此時自身發展所面臨的種種約束問題,僅僅被動依靠內地市場的提振並不足夠,仍然需要通過自身發力,突破現有框架約束,出台具有槓杆效應、一舉多得的政策。

在宏觀層面,香港應該堅持實施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保持甚至擴大政府投資規模。必須認識到,基建短板仍然是香港發展所面臨的緊迫性問題。政府可以考慮在北部都會區對部分跨境性質的基建項目(如港深西部鐵路、北環線及支線等)進行試點示範,通過和深圳合作建設的創新模式,在專案層面,打通兩地生產要素的流通以及推行物料和審批流程等方面的大灣區標準,真正讓市場發揮出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實現局部突破和示範效應。但值得再次強調的是,項目層面的降本增效固然重要,但香港整體的投資投入卻不應縮減。

除了財政發力,儘管聯繫匯率下香港沒有獨立的貨幣政策。然而,香港作為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又坐擁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應當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在滿足國家外匯管制的大原則下,讓離岸人民幣在港實現特定的在岸功能,不僅助力香港自身的建設所需,更加讓香港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首選財務管理總部。

形勢在變,方法也亟待更新。

作者張欣宇是立法會議員、香港新方向成員,溫凡是香港新方向金融專業召集人。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新形勢亟待新方法」。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