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綠色殯葬:香港的環境友好型葬禮選擇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銳業、于承忠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人們對於傳統葬禮方式的反思越來越深入。在香港這個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綠色殯葬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葬禮方式,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比其他殯葬模式為少。同時,食物環境衞生署積極地與不同生死教育機構及殯儀研究工作者推動綠色殯葬講座、工作坊及深度遊,做心綠色殯葬逐漸受到公眾的關注和接受。綠色殯葬不僅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體現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的尊重。

綠色殯葬的概念與由來

綠色殯葬是指在葬禮過程中採用環保、節能、節地的方式,使葬禮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自2010年以來,這一概念在香港興起,並得到了食物環境衛生署的積極推廣。綠色殯葬主要包括花園葬和海葬兩種形式,旨在促進可持續發展,大自然永續,生生不息,符合「美好生活回歸自然」的信念。

香港面臨著人口急劇增長和土地資源稀缺的問題,這導致了公眾骨灰龕位和墳場的等候時間不斷延長。政府曾在2018年估算,直至2047年,本港將出現110萬個公營龕位短缺。隨著早幾年疫情的影響,公眾骨灰龕位的短缺問題將進一步惡化,這促使市民考慮及審視傳統葬禮方式。綠色殯葬提供了一個環保且節省時間和經濟成本的替代方案。

花園葬與海葬

在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通過在紀念花園撒灰進行花園葬或在海上撒灰進行海葬,不斷擴展及提綠色殯葬紀念設施和服務。例如: 食物環境衛生署免費提供以乾花及再造紙製成的惜別花袋,供海上撒灰免費渡輪服務使用者選用。與此同時,食物環境衛生署優化海上撒灰免費渡輪服務,讓申請人可在網上自行更改撒灰日期。花園葬允許將骨灰撒在特定的紀念花園中,而海葬則允許在指定海域撒放骨灰。這兩種方式都讓死者的遺體或骨灰回歸自然,減少了對土地資源的佔用及壓力。

儘管綠色殯葬有著諸多優點,但其在香港的發展仍相對緩慢。公眾對綠色殯葬的接受度仍然是一個問題,部分原因在於宣傳工具和渠道不足,以及缺乏對綠色殯葬優勢的介紹。此外,傳統觀念和宗教信仰也是影響綠色殯葬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綠色殯葬的挑戰與發展

為了推動綠色殯葬的發展,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提供了免費的海上撒灰渡輪服務,並且有專業殯儀館的經理協助市民舉行悼念儀式。同時,也有創新的產品和服務出現,如可自然分解的骨灰盅和形狀如貝殼的海葬骨灰盒,這些都為綠色殯葬的發展帶來了新的一頁。

綠色殯葬作為一種新興的葬禮方式,在香港這樣一個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目前仍面臨著一些挑戰,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相信綠色殯葬將會成為更多家庭的選擇,並為我們的地球帶來更多的綠色和和諧。當讀者閱讀作者劉博士最近著作《身後事: 香港殯葬文化探尋》推薦篇中,就會明白死亡不是終結,只要他仍活在生者的記憶中,那他仍是生存的。

作者劉銳業博士、于承忠博士分別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總監及高級講師、客席講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