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改革上網電價計劃 跟上國家新能源發展步伐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袁順圍

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當中提到電力體制改革,提倡優化居民電價制度,並加快規劃新能源體系及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內地近年積極發展綠電(Green energy),現時多項數據已達世界第一,反觀香港在這方面進展緩慢,上網電價計劃推出6年,總發電量仍不足1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量,而計劃限制亦多,有效期只到2033年底,沒有為超過1兆瓦(MW)的大型項目定出電價,導致本港綠色能源發展規模難以全面擴大,特區政府要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難度也大增。

全球近年也在大力發展綠電,內地早年已建成單機容量世界最大的白鶴灘水電站,太陽能電池全球專利申請量亦超過12.6萬件,排世界第一。全國各地現已設置了217吉瓦(GW)的太陽能發電(即21.7萬兆瓦),按年增加55%,地點從內蒙沙漠到中國西南部山區,以及全國各地建築物屋頂。香港地方細,所產生的綠電,主要來自太陽能發電,規模當然不能與內地相比,但筆者認為,作為國際大城市,步伐跟上國家發展及全球趨勢應是最基本要求。

現時本港有兩種形式鼓勵多用綠電,企業或個人可安裝太陽能板發電,透過2018年推出的上網電價計劃賣予中電或港燈,另一種形式是國際社會近年興起的所謂「綠證」交易(中電稱為「可再生能源證書」),企業以認購可再生能源電量的方式,減少業務上的碳排放。前者較為人熟悉,普通市民以至大企業也可參與,亦相對簡單,即是只要安裝太陽能板發電,再賣給兩電便可。

筆者相信,上網電價計劃理論上越普及、系統發電容量越大越好,但事實卻非如此。截至今年3月底,上網電價計劃獲審批的總發電容量僅為387兆瓦,只相等於95,500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量。計劃為人詬病的主要有兩點,第一,超過1兆瓦的大型發電系統,兩電沒有一個定價,只稱「安排按個別情況考慮」,這局限了計劃的規模,亦變相不鼓勵參加者大規模生產綠電。第二,計劃列明2033年以後,參加者的發電系統所產生的電力,兩電不會購入,即意味計劃9年後會完結。眾所周知,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投資成本相當高,大型系統尤甚,若安裝不足10年後便無法將電力賣予兩電,甚至可能要拆除,必然會令有意參加者卻步。

為了令上網電價計劃不再局限在中小型規模,筆者建議,政府應先延長計劃的時效,發出明確訊息,讓個人以至大型企業也放心全力投入參與。同時,當局亦應以創新思維鼓勵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發展,政策上必須靈活變通,不應採用一般項目的處理手法,並彈性處理各項系統要求,務求促進商界踴躍利用閒置地方發展大型太陽能系統。另外,政府亦可成立專責小組處理所有提升綠電生產量的項目,協調環保署、地政署等部門,以加快整個流程,令計劃的總發量大幅提升。

有能源集團主席預計,2035年太陽能發電只會佔全港發電燃料組合約1%至2%,但政府期望在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比例,提升到7.5%至10%,往後在2050年前進一步提升到15%,並實現碳中和。筆者認為,如要達到這目標,政府必須全方位建設可再生能源發電基礎設施,同時要有更多措施鼓勵多用綠電,故改革上網電價計劃事在必行,否則不單本港碳中和目標泡湯,更隨時可能影響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及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

作者袁順圍從事物業管理近十年,曾任職房屋事務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