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擁抱語言多元化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伍俊飛

上個月鳳凰衛視主播田桐錄製的一段舊視頻被翻檢出來討論,再次引起香港社會對簡體字和繁體字應用的爭論。此事件說明,在普通話和簡體字人口不斷增⾧的形勢下,「兩文三語」政策在香港還沒有貫徹落實到位,不僅沒有被特區政府強制執行,而且尚未達成社會共識,許多人要麼對此持極端態度,要麼完全迴避矛盾。在由治及興的新時代,隨著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央希望香港承擔更大歷史使命。香港的未來在於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國際化,國際化的要件是語言多元化,這才是應對相關課題的出路。

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城市,對外要有國際影響力,對內要有國際化要件。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大都會,可以被稱為「全球城市」,典型代表是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它們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具有全球性影響,而且本身容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幾十種語言被當地居民廣泛使用,展現出對世界上不同文化的包容互鑒精神。國際化程度次一些的大都會,具有某些國際性功能但主要發揮地區性影響,比如巴黎、日內瓦、蘇黎世、新加坡、迪拜等,它們也具有居民語言文化多元化等國際化特徵。

香港特區政府在1997年成立後實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為中文和英文,「三語」指普通話、粵語和英語,普通話以簡體中文書寫,粵語以繁體中文為主。許多港人只能說簡單的普通話,對簡體字比較陌生,也有人從來不講普通話。香港大多數學校的中文科採用粵語教學,只是同時設立普通話科讓學生有機會學習普通話。

這些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香港語言政策的包容性不夠,與特區推動國際化的目標背道而馳。當前香港社會需要明確英文、普通話(簡體字)和粵語(繁體字)的官方語言地位,尤其是在法律上肯定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並鼓勵甚至要求中小學生掌握一門外語。具體做法不是強迫每一個港人都必須熟練掌握英文、普通話(簡體字)、粵語(繁體字)以及一門外語,而是立法規定「兩文三語」同時在社會上並行不悖,也就是說接納普通話(簡體字)的合法性和增加其使用空間。比如先期可以在交通道路標誌、政府建築物標識、學校標識、公司標牌、景區標識等上面,除了現有的英文和繁體中文以外,增加簡體中文。

接納普通話(簡體字)既符合香港基本法,也是香港服從和尊重中央權威的表現,更是香港社會進一步國際化的需要。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只有使用全國通用的規範化語言文字,才能降低溝通成本,保證交流順利、傳播無阻、政令暢通,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普通話和簡體字在1956年開始推廣,體現了1949年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的嶄新文明,是國人之間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普通話和簡體字本身就是國際化語言文字。截至2023年4月,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普通話中文教學,82個國家將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外國正在學習普通話中文的人數超過3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普通話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因此,我們可以說,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如果香港不接納普通話(簡體字),那麼就失去了國際化的許多利益。

目前在香港教育、行政、立法、司法系統中,普通話(簡體字)仍然受到輕視甚至排斥,這無疑不符合香港促進國際化的時代趨勢。對特區政府來說,普通話(簡體字)是香港地方政府理解和領會中央政府頒佈的文件、指示的語言工具。如果香港政府官員不熟練掌握普通話(簡體字),那麼他們很難認識國家主體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與文明,很難準確把握中央政府治港路線、方針和政策。

一個國際化的香港必須繼續提高全社會的英文水平。由於歷史的原因,英語是全球最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佔據互聯網主導地位,更是國際學術界、法律界、商界公認的溝通語言,已經成為連接世界各地人們的橋樑,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英語是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內許多研究和創新成果的載體,英文書籍、論文和報告包含了人類最新的知識和信息,有助於人們拓寬視野,提高創新能力。英語作為普通法國家最常用的交流工具,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和貿易往來的基礎要件,掌握英語可以方便全球企業之間溝通、談判以及簽署合同。許多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都將英語作為通用語言,熟悉英語是人們在這些機構中工作的必備技能。英語是香港的官方語言,這是香港的國際競爭優勢之一。無論是為了國際化還是為了發展創科,保持和提高英語水平對香港人來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香港有必要繼續使用並保護好粵語。全世界使用粵語的人群超過一億,是許多海外華人的母語。粵語保留了秦漢乃至唐朝時期中文的顯著特徵,保持了古漢語九個音調及大部分文字發音,其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全世界閃耀獨特光芒。粵語覆蓋地區廣泛,不同地區人士在口音上會有差異,基於廣州兩千多年來在廣府地區的龍頭地位,因此粵語社區普遍以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西關地區即現廣州舊荔灣區的粵語發音為標準粵語。粵語比普通話具有大量優點,比如聲調更為豐富、朗誦古詩詞時更為符合韻律美;近義字發音聲母相同,但韻母不同,這樣近義字的讀音相近但又有區別,更容易表達;粵語裡沒有捲舌音,即不存在普通話中「z、c、s」與「zh、ch、sh」容易混淆的問題。作為粵語的傳統載體,繁體字無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既能傳播中國文字之美,又能方便後人閱讀華夏先賢留下的古典文獻。

除了中英文,掌握其它語言的港人數量微不足道,這是香港社會亟需彌補的短板。在香港國際化發展戰略下,社會需要大量能夠滿足重大戰略領域、關鍵領域發展需求的複合型外語人才。經過全球化的洗禮,加上人工智慧的出現,外語能力的核心任務已經從發揮語言的交際、知識工具性作用,轉變為更加注重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思想內涵和價值內涵,所以外語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同等重要。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呼喚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參與全球治理,積極傳播中國理念,宣傳中國發展成就,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所以,香港要形成適應更高水平國際化需求的外語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甚至有必要建立專門的外語學院和國際關係學院。

在推行語言多樣化政策方面,香港可以參考借鑒瑞士的做法。瑞士有四種正式官方語言,包括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羅曼什語,並將其寫入了法律,而社會上實際流行的語言更多,英語更為大多數瑞士人掌握。瑞士聯邦的所有官方文字(政府文件、法律文本、官方網站、主要建築物標識)都必須用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書寫。聯邦政府簽發的官方文件,比如身份證、護照或紙幣,都用四種官方語言書寫,護照上還加上英文。在瑞士超市,商品以三種主要語言標記,即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為了使所有的語言社群都得到足夠的尊重,瑞士《語言法》明確規定了國家的多語言性,聯邦文化總局負責促進這些語言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並非每一名瑞士人都掌握所有四種官方語言,大部分人都在自己的語言社群中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但從不排斥其它語言社群使用其它官方語言的權利。

語言多樣化是國際化都會的必要元素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不同歷史文化背景的居民之間持續開展對話交流,才能融合和造就富於思想和創造力的偉大城市。無論現在和未來,香港都要擁抱全球化價值觀。雖然全球化遭受了暫時的挫折,但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是世界未來發展方向,尊重語言文化多樣性才能重啟全球化進程並確保全球化不再被霸權文化劫持和終結。中國先賢遵循「和而不同」精神,就是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通過互相溝通和交流,達到和諧共處。在保持香港本地粵語文化特性的同時,我們宜注重吸收內地語言文化,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語言優秀文化成果,對話而不對抗,交流而不封閉,相容而不排斥,取⾧補短,自由吸收,和諧相處,共同進步。《道德經》第六十六章講,「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在語言多樣性問題上,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香港人永遠銘記的道理。

作者伍俊飛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院長。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