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 |心懷「國之大者」 匯聚天下英才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校政風波愈演愈烈,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界和科技界高度關注的熱點。身為校監的行政長官李家超不得不親自介入,分別會見相關各方,瞭解情況,力求化解分歧和矛盾。港大之事,為之則易,不為則難。只要各方認真領會中央治港精神,以國家和香港大局為重,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各方爭執就能得到妥善解決。

習近平主席日前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要健全科技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完善面向全球的創新體系,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補齊開放創新制度短板。會議特別指出,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開放環境,要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努力構建合作共贏的夥伴關係,前瞻謀劃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要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瞄準科研人員的現實關切,着力解決突出問題,確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這是我們處理港大風波的政策指南。

中央長期要求香港深化對外開放,優化國際化環境,吸引全球科技人才,與美國展開人才競爭,這是「國之大者」。習近平主席一再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西方發達國家都把全球人才庫作為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全球創新策源地都具有人才國際化特徵。美國矽谷現有人口中的38%出生於國外,電腦和數學相關領域人才中的65%來自境外,51%的自然科學研究人才出生時並無美國國籍。中國內地和香港要建設創新型經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不二之選。

中美世紀博弈的最後結果,關鍵取決於科技人才競爭。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科技人才對一個國家的創新與發展至關重要。創新驅動實質上就是人才驅動,經濟轉型必須把人才資源開發擺放在最優先位置。高品質和高數量的科學家和科技人才隊伍是民族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組成部分,中國當前各領域所遭受的「卡脖子」技術困境背後本質是人才的不足。美國強大的非對稱優勢來自於其吸引和留住全球最優秀人才的能力。對中國內地和香港來講,科技人才隊伍的培育和壯大關乎未來國際競爭力和民族復興偉業的成功,不可須臾等閒視之。

目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人才的戰略性地位和價值更加受到重視,各國紛紛開啟新一輪人才大戰。英國在2020年7月提出設立國家「人才辦公室」,開放無限額的「全球人才簽證」,推出超常規的人才新政,簡化一切繁文縟節,大力延攬全球最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人員。2022年2月,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2022年美國競爭法》,推出一系列吸引全球STEM領域人才赴美、留美的新政,進一步強化美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人才儲備,其中包括對有意赴美創業的中國科技人員和希望獲得美國綠卡的中國博士生頗具吸引力的條款,中國頂尖科技人才留美將更加便利。2022年5月9日,美國47位前政府高官就科技人才事項共同致信美國國會,指出全球科技人才在美國國防工業的關鍵部門發揮著領導作用,未來應允許擁有STEM學位的移民申請不再受配額限制等。

國安法的實施和基本法第23條立法完成開啟了香港由治及興的新篇章,但解決香港社會深層次矛盾仍需持續努力,久久為功。當前香港面臨財政赤字擴大、製造業空心化、經濟壟斷妨礙競爭、創新科技發展不足、青年人發展機會有限、貧富懸殊、住房短缺等困難,這些都需要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解決,而充分發揮科技人才作用是破解諸多難題的鑰匙。

首先,香港宜加大引進全球人才力度。要結合新形勢千方百計引進能為港所用的頂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港所用;要形成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針對重點領域的海外人才設立專項基金,為前來香港工作的海外高級人才提供資金、住房、科研專案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雖然中國近年來在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積體電路、高端設備製造等領域培養了一支人才隊伍,但其中超過一半的頂尖人才最終留在了美國,這是香港當前可以悉力引進的豐富資源。

其次,香港宜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的社會環境。要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通過制度建構來謀求人才優勢、科技競爭優勢,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環境,把人才從「程序至上」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體制中解放出來;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傳統思維,避免簡單套用行政管理的辦法對待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避免像管行政人員那樣管科研人才,積極為人才鬆綁,多做服務、支援、激勵等方面的工作;積極營造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社會環境,待遇適當、保障有力的生活環境,在高等教育和科技界營造鼓勵改革、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

再次,香港宜用好用活科技人才。要探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管理機制,不拘一格用人才,最大限度發揮人才作用;對待戰略型科學家和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責備,不持門戶之見,讓人才確有用武之地;要建立基於信任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誤,寬容失誤,完善科學家本位的教學科研組織體系,實行目標和結果導向的用人制度;要遵循人才成長和科研規律,做到人才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賦予科學家更大資源調度權,放手讓他們把才華和能量充分釋放出來;要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減少行政開支,支持科學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作為香港大學的管治機構,校委會負責從宏觀上管理大學財務、人力資源以及規劃大學的未來發展路向,有責任和義務保障全球人才引進來、留得住、用得好。校委會宜站得高,看得遠,有所為,有所不為,從戰略上指導大學發展,而不輕易介入港大行政、科研和學術管理的具體事務,當前更要主動落實中央有關與美國展開全球科技人才競爭的戰略規劃。

張翔教授是蜚聲國際的光電學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作為香港從海外禮聘的國際化科技人才,他對香港大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於6月4日公佈「2025年QS世界大學排名」,港大在全球排名躍升九位至第十七位,創下港大與香港歷來最高名次。香港大學近年來緊緊抓住學科和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完成了一系列前沿科技攻關任務,並對國家和香港科技發展提出恰當政策建議。張翔的業績證明他是一位合格的戰略科學家。當前,全球進入大科學時代,科學研究的複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戰略科學家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香港迫切需要這種具有深厚科學素養、國際化視野、前瞻性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領導經驗的高層次複合型戰略人才。

在相當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張翔校長的工作去留和待遇是一個風向標,關係到國際高等教育界和科技界如何看待香港特區政府在國際化和創科發展方面的實際行動。張翔校長不是完人,具體工作作風可以改進,校委會宜從國家和香港利益出發,對其多加批評、愛護和支持。港大校政風波已經發酵為國際事件,特區政府如果處理不當,負面效果極大:海外尤其是歐美著名學者、科技人才不敢來香港發展;香港本地科技人才信心動搖,見異思遷;敵對勢力趁機抹黑港大和香港形象,推波助瀾;香港創新科技發展遭受挫折,不利於香港社會經濟轉型。

香港當前良好形勢來之不易,各方宜把國家和香港利益放在首位,儘快給這一不幸事件劃上句號,精誠團結,重新出發,「共建香港,無問西東」,以維護香港大學的百年校譽和香港穩定發展大局。只要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香港就能在發展和創新過程中徹底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我們對此充滿信心和希望。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