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不只是學費問題:香港大學教育體系亟需全面審視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石磊

特區政府日前(6月20日)公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公帑資助課程在2025至26學年到2027至28學年的學費水準逐年提高,三個學年平均每年增加5.5%。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香港的公立大學本地生學費27年來首次調整,引發全城熱議。政府如此動作的最大理據,是自身財政問題,以及要執行「財政紀律」。政務司司長表示,政府的目標是資助本地大學生學費約82%,而現如今由於本地生學費的長年凍結,資助份額已接近90%,因此會調整,但目標只是將份額降低至82%,因此幅度不會很大。政府還說,對調整大學的本地生學費態度一直十分謹慎。總而言之,意思就是請市民朋友放心,調整不會令市民無法負擔。

筆者不瞭解政府的決策過程,以及類似的決策宣佈會否經過公共關係方面的專家建議。因為這些表態加起來可謂是漏洞百出。試舉幾例:

1、政府對調整大學的本地生學費態度一直十分謹慎,因此27年沒有加過大學學費嗎?可是27年都沒有動作的大學學費,如今雷厲風行,連公眾諮詢也未做過,就要馬上成為現實,兩廂反差巨大。如果說之前27年不調整是十分謹慎,現在的雷厲風行是否意味著政府不再謹慎?如此幅度的政策調整,不經公眾諮詢,即便合法,是否合乎情理?

2、政府倒也坦誠,承認了財政赤字是推動這項決定的一大原因。可是政府也說了,調整目標只是要將現在資助本地大學生將近90%的學費降低到82%,而且還不是馬上能做到,得分三年。那這個調整能節約多少庫房?

3.、果說,政府現在的財政赤字問題是廣泛的,因此凡是政府有所開支的領域,都要多多少少作出調整,以顯示「共克時艱」。那請問公務員工資為何又要漲3%?把公務員工資增加和大學學費增加放在一起看,只會令政府更加難堪。

4、另外,教育局局長也說,希望可提前一年公佈加學費,讓社會有時間適應;另一邊廂,院校或可增加獎學金等協助學生,至於學生資助辦事處,則會按日後學費調整,增加學生津貼和貸款。如此語焉不詳,更為社會不同意見「添磚加瓦」:增加獎學金、學生津貼和貸款的原則會是什麼樣,是為了讓成績達到一定標準的學生,大學綜合成本不會有大的變化呢?還是說讓家庭經濟條件低於一定標準的學生,得到這樣的待遇?

而擴散討論,香港各公立大學的高級行政職務和學術教職人員收入是世界第一,這方面歷年增長,累計相當驚人。如果說學術教職人員的調整比較複雜,那麼我們先聚焦于高級行政職務。近期,香港大學校委會、校長和副校長的風波沸沸揚揚,而意外向人們揭示了一個現實:香港大學現在容許最多9名副校長,但近年來由於領導層內部不同意見,其實2019年以來長期以4名副校長運作。而與此同時,港大歷經社會風波,新冠疫情,管治危機,還能在國際高校排名上有不俗表現。這是否意味著如此多「副校長」本就是一種浪費?公立大學副校長的薪金水準不如大學校長透明,但肯定也是極高的,大概率是年薪500萬港幣以上。少4個副校長的大學還能正常運作且排名上升的話,這4個空缺有必要嗎?

推而廣之,其他高級行政人員情況如何?在2003年,當時香港政府同樣財政赤字嚴重,需要四處節約開支的時候,當時的立法會資料顯示,除校長和副校長外,香港的公立大學內最高授薪行政人員往往是財務長,薪金水準明顯超出政府同級機構財務主管水準(香港審計署2003年3月31日檔,編號C40CH10)。筆者查不到這篇報告的後續。時至今日,平心而論,在香港公立大學內,行政人員薪水水準明顯高於政府同級機構同級職位水準的情況,是改善了還是惡化了?筆者不知政府公務員對自己的年年加薪理直氣壯,是否至少部分原因是來自于此?

筆者認為,即便要調整學費,也應該借此機會,先從結構性調整方向開始思考。香港的本地生大學學費是整齊劃一的4.2萬港幣(全日制入學,現學費,非調整後數字),而若要切實依據「學費收回比例」來調整學費,不能不考慮各個大學專業的授課成本的差別,比如需要專門器具和處所的醫學系。

另一方面,香港貧富差距十分明顯,而且久已有之。富人家庭第一選擇是海外升學,第二選擇往往就是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法學院和醫學院。這兩所學院完全有空間制定學生家庭收入為基準的,有區分的學費標準。

再者,現在大學的學習是否應鼓勵交叉學科學習,讓學生更自主自由地基於自己的興趣、學習能力和對未來就業市場的預期,打破各個課程的隔閡,更加自由地選擇跨專業的科目來完成大學學位?比如人工智慧技術已經對幾乎所有專業領域,包括歷史系、文學系等,都形成了新挑戰。不論科目、院校,似乎都需要和這項尖端科技,以及未來可能派生的,更多類型的科技工具去融合,對話,合作。香港的大學是否應前瞻性思考,考慮推廣按學分計算學費的方式,修夠120學分即可畢業的新體系?

若如此做,學分的定價權可以放到各個院系,更加貼近真實成本水準,而亦令學生得以「豐儉由人」。對於確有興趣及天分,而家庭財務能力有限,需要津貼、獎金支援學習的學生,也是各個院系更能準確識別,相應的行政流程也可以做到更短。如此,豈非一舉多得?

總結而言,香港特區政府此次調整大學學費的決定,雖然出於財政考慮,但政府在制定重大教育政策時,應該更多地聽取各方意見,進行充分的公眾諮詢。單純提高學費而不進行全面的教育體系改革,忽視了教育政策制定應有的全面性和前瞻性。不僅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可能帶來新的社會矛盾。我們應該借此機會,重新審視香港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香港的大學教育,這個香港經濟面臨諸多挑戰仍然星光不減的明珠,方能更好應對未來的挑戰。

作者石磊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