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揭發者|香港專上教育成本效益和發展策略問題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本地資助大學學費二十七年來沒有調整過,教育局計劃明年起分三年上調資助大學學費。現時每年大學學費為42,100元。初步傾向每年加5%,方案一旦落實,2025/26學年的學費將會加至44,500元。之後兩年的學費分別為47,000元及49,500元。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表示︰現時政府資助每位大學生學費87.5%,12.5%(42,100元)由學生支付,即每一位大學生的每年成本差不多要336,800元。香港的大學生每年全費要33.6萬其實是否物有所值呢?是否需要全面進行評估?香港的大學校長薪金是世界頂級的,城市大學校長年薪約900萬,科技大學校長年薪約810萬。還有大專的教職員人工也是世一,平均比起日本的教職員高出四至五倍。香港的大專院校長期由香港政府直接補貼。

大學「公」與「私」如何定位?

現在香港很多大學是公營私營不分。香港大學(港大)是一間公立大學,但是它又有一些收「私校」學費的課程。大學五花八門開設很多附屬學院。例如港大開設的附屬學院包括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國際學校、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金融商業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人文及法律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生命科學及科技學院等,好像一個大型的教育集團。港大是公營還是私營?定位是怎樣呢?其實是很混亂的。混亂的意思指它沒有一個絕對的教學自主,開辦什麼課程由教育局審批。因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掌握資源分配,所以教資會影響大學的發展方向。

中文大學(中大)將中文邊緣化,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以英語為教學語言無可厚非,問題是如何保持中文學術國際化?中大有責任推動中文的地位。如果香港所有大學都英語主導,香港如何能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呢?政府似乎沒有正視這問題,還變本加厲,連職業技術、創意設計相關的學校都英語化。

香港的學術自主權是很低的,大學校長在學術發展和收生模式的權力有限,受很多政府的規規條條制肘而不能發揮。日本早稻田大學是一間私立大學,擁有真正的學術自主。但是現在香港的大學沒有學術自主,因為資金的來源主要來自政府,要配合政府政策,但政府政策沒有一個長遠的版圖。

本來中大應該走耶魯大學人文中西文化交流模式,港大應該是牛津劍橋北大清華的精英模式,而不應由政府的一個撥款委員會間接去操控。

不同院校可否有不同佈局?

加上預見未來競爭將會更激烈,未來全球人口老齡化,大學適齡人數減少,如果香港要吸引海外學生來港留學的話,香港的大學招收非本地學生的每年學費由14萬元至18萬元,以大學生每年成本約336,800元計算,政府要為每名非本地大學生補貼19.6萬元至15.6萬元。為什麼不是向他們徵收全費?非本地大學生支付了高學費,大學是否能給予相對高的教學質素呢?教職員人工高是否等於教育質素高呢?就算高薪酬能吸引到國際著名教授來港任教,他們只是來寫論文,但在教學上能否提升學生水平呢?教授可否施行徒弟制呢?

港大、中大和科技大學(科大)這三間香港的龍頭大學,其將來的佈局,例如中大是否應該和大埔的科學園結合,促進產學研的發展呢?港大是否應該和數碼港合併?港大是否要實踐真正的學術自主?由港大的學術體系去主導,而不是現在由程序主導呢?嶺南大學(嶺大)是否應該強化人文科學,傳承嶺南文化?中大和嶺大這兩間大學應該集中加強人文科學,推廣中文文化,負起「中文學術國際化」的任務,而不是追求英美排名。或者是否應該「兩條腿走路」,而不是偏向一個面向呢?甚至某些新的大學,例如樹仁大學和聖方濟各大學,是否應專門做亞洲研究呢?

現在全球都着重創意,但香港很多設計課程基本上是不鹹不淡的,而且課程時間太短,畢業出來的學生技能仍然不足。有人說要把科大成為麻省理工,是否就真的可以變成麻省理工呢?麻省理工的人文科學、科學、創意學科有卓越表現,大家到科大有沒有感受到這種氛圍呢?說到產學研,科大的周邊,例如將軍澳的創新園和數據技術中心,可否納入一個新佈局?由科大帶動,甚至吸引國內海外大型企業落戶呢?這一系列的問題值得考慮。

國家主席習近平2023年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的變革。政府今年將創意香港改組成文創產業發展處,積極推動文化藝術和創意業界產業化發展。但現在香港最大的問題是「推銷員太多」,靠口賺錢的人太多,用腦用手的人不足夠。這是一個實質問題。現在大學不停地在媒體賣廣告,吸引學生報讀。但是大學實質上有沒有學術氣氛呢?大家去看港大新的蒲飛路校園便知道了,是商廈加大商場的建築模式。

港大的圖書館跟其他大學圖書館比較,欠缺了做學問的氣質。中大圖書館好一點,但經過二十多年香港政府程序的洗禮後,近年中大都失去了中國文化新儒家的靈魂。香港的大學依賴政府的資源。如果沒有資源之後,香港的大學還行不行呢?泰國和印尼有一些大學資源很少,但仍然培育出好人才。又例如瑞士的蘇黎世大學,醫學和科學成就超然,它有一套學術的承傳,其實力不須靠英美的排名來認證。

港大沒有學術的傳承,如果你在港大拿到博士學位後就會失業,因為港大不會騁請你任教,它會聘請那些名牌教授。聘請名牌教授不是問題,但是大學要有傳承。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北京大學都有傳承,但是香港沒有。

培育人才需要大佈局大視野

政府要發展「新質生產力」,搞文創及文旅產業,人才最重要。而人才庫一定是由大專大學系統提供的。如果不改革調整大專大學系統,會阻礙發展成效。現在大專單一傾向英語教育和追求英美排名,香港很難培育出多元化的人才,也不能吸引海外和內地人才到港。優秀的人才不會留在香港發展,因為內地和亞洲區的產業較蓬勃,香港只不過是踏腳石,大量產學研公司拿香港作跳板,初創之後就去其他地區發展;因為香港沒有投資產業的環境。

香港整個社會的投資,就是投資買樓、投資地產、投資股票,很少投資在實際產業上。大家去日本看看,就算日本經濟怎麼低迷,迷失三十年,但是日本人仍然願意投資在文創,投資電影、投資動畫、投資起主題公園,就是因為日本的投資門檻比較低、土地資源又有彈性。

李強總理在上海主政的時候,和美國Tesla電動車公司成功洽談,在上海開設超級工廠。現在香港招攬外商,談了這麼久,又談了些什麼出來呢?中國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將在科技園設立國境外總部。如果不只是辦公室,而是將整個科學園交給寧德時代主導發展,那麼香港才擁有一個真正的科技產業和產能。

大專大學一定要檢討和改革,要有大佈局和大視野,要做一些基礎調研,不是官員主觀性地高談闊論,也不是一個程序問題,而是一個大局問題。如果沒有大局,有程序也是白費的。正如有身體但沒有靈魂,靈魂就是大局。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