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高中中史科改革路徑(上):優化卷一與課程設計
高中中國歷史科在改制後一直爭議不斷,許多學生、社會人士和前線教師皆反映學科面臨的各種問題,包括課時安排、課程設計和學生壓力等。針對這些問題,教育局最近公布了高中中國歷史科的新調整方案,從2025至2026學年的中學文憑試開始,學生可選擇只應考佔七成分數的卷一,而不需應考佔三成分數的卷二。筆者認為,這一方案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長遠來看,中史科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和「再定位」,以實現學科的可持續發展,並讓學生能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歷史。
撰文:鄺卓睿
教育局的調整方案雖可能吸引更多學生選擇修讀中史科,但新方案也可能減少學生應考卷二的動機,導致學習深度不足,進而影響學生對中國歷史的全面理解和學習質量。選擇只應考卷一的學生可能會被視為偷懶或逃避挑戰,這可能會給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和標籤效應,不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此外,其他學科也相繼推出類似的調整方案,這些所謂的獨特性只是曇花一現,最終可能削弱改革的效果。由此可見,這一調整方案與教育局希望提高學生歷史素養和減輕學生壓力的初衷相違背。
筆者早前撰文分享了關於高中中國歷史科的改革概論,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大眾關注和思考中國歷史科的發展,以及我們希望學生從中史科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筆者亦與一些前輩、前線教師和曾修讀中國歷史科的朋友探討學科改革與未來,普遍認為是時候要檢討高中中國歷史科的設計、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編配和卷一卷二的試卷設計。
就此,筆者認為高中中史科的改革需要從卷一的設計開始。卷一應改為多項選擇題試卷,分數佔比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主要測試學生過去六年所學的基本知識。這些選擇題不僅涵蓋歷史事件和人物,還包括對歷史背景和影響的理解,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卷一試卷將由80道多項選擇題組成,每題0.5分,總分40分。試題將涵蓋中國歷史的各個重要階段和關鍵事件,從簡單記憶和辨識到複雜分析均有涉及,以全面評估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至於評估範圍方面,筆者認為除了考核學生在高中所學習的歷史知識外,更應涵蓋中一至中三的課程內容,包括「秦朝的統一、統治措施及衰亡」、兩漢的政治發展與中外文化交流、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政權更替、隋唐的統一、發展與開放的社會等。這些內容不僅涵蓋了基本歷史知識,還包括文化史部分,相關模式與現在的數學科差不多是一樣。筆者明白在初中中國歷史科中,部分單元設有主題選擇,亦有延伸部分(即教師可按教學進度、學生能力和興趣選擇是否教授的內容)。在此,筆者認為可以靈活調整這些主題選擇,而卷一的考核內容不應包含所有延伸或主題選擇部分,畢竟卷一的考核內容應集中於基本知識和核心能力的評估。這樣才可以減少學生的壓力,讓他們專注於核心內容的學習,從而更全面、深入地掌握中國歷史。
筆者認為,卷一的改革預期將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多項選擇題能夠測試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多角度思考能力,提升他們在不同情境中的應變能力。試題設計的多樣化將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更多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綜合分析能力,而不僅依賴背誦。多項選擇題的引入可以確保評分的一致性和公平性,減少評分偏差,更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適度的壓力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培養他們的抗壓能力和應變能力,為未來面對更多挑戰做好準備。
筆者相信高中中國歷史科的改革需要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規劃,不僅僅停留在試卷結構的調整上。筆者建議教育局應定期檢討和調整課程設計,根據學生和教師的反饋,不斷優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以確保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筆者認為教育局應鼓勵前線教師和辦學團體探討在初中階段引入「分層教學」,增強跨學科整合,推動數字化教學,設立多元化評估體系,並強化實地考察和歷史模擬等措施,以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和綜合能力。其中,利用現代科技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如歷史虛擬現實(VR)課程、互動式電子教材、歷史知識點視頻講解等,應是當前要務。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更靈活地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節奏。此外,教育局應鼓勵學校、教師或社會各界不同團體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址、博物館,進行實地考察,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性認識。同時,可以引入歷史模擬活動,如模擬古代朝廷辯論、戰爭策略制定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歷史,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參與度。
總結而言,筆者希望通過這些改革措施和相關工作能夠更進一步提升學科的吸引力,使學生能夠在更全面和生動的學習環境中掌握歷史知識,培養綜合分析和表達能力,為未來社會發展做好準備。
作者鄺卓睿是香港青年歷史文化交流協會主席、香港群策匯思常務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