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把「留學香港」做大起來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最近一段時間,特區政府一眾司局⾧中,最勤力外訪講好「香港故事」的恐怕非教育局⾧莫屬。剛剛蔡局⾧又率領香港高等院校代表團訪問北京,希望配合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發揮香港的橋樑窗口作用,協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為此,八間資助大學還聯合成立國際化小組,計劃年內出訪美、法、印度等地招生。對於教育局的這一計劃,筆者是極為讚同的。在以服務業安身立命的香港,基於轉口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在下降,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也備受地緣政治變局的衝擊,旅遊、餐飲、零售等服務業更是在深圳同業高性價比的打壓下岌岌可危,唯有高等教育仍保持著傲視周邊的競爭力而成為香港為數不多的亮點。

香港的高等教育體系由英國人一手打造,按照英國的大學模版搭建。英美大學⾧期以來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霸主與龍頭地位也讓香港的大學一直都處在亞洲的頂尖地位。根據QS的世界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曾數年位居亞洲前五名,即便最近幾年排名有所下降,但也基本上位列亞洲前十大,而香港大學在最新的排名中仍僅次於北大而位居亞洲第二。也因為此,香港的大學仍是內地學生海外留學的重要選項。以香港大學為例,2022-23年度來自內地的本科生、修讀式研究生和研究型研究生分別達到2,887人、7,769 人和2,749人,較上一年度分別增⾧16%、42%和12%,勢頭之猛,歷年少見。

除了依舊耀眼的招牌,香港八間接受政府資助的大學也大多有著穩健的財政狀況,這與同為政府法定機構但卻紛紛陷入財政危機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市區重建局等形成了鮮明對照。各間大學披露的最新財務年報顯示,除了香港城市大學出現 3.6 億港元的虧損外,其它七間大學都錄得了不同程度的盈利,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盈利更分別達到20億和18億港元,香港科技大學的淨利率更高達 18%,不遜於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與此同時,各間大學也都累積了數額不菲的基金或淨資產,香港大學的基金規模達到 320 億港元,相當於年度開支的2.6倍,中文大學的淨資產更達到年度開支的3倍。

可以說,無論是從「虛」的品牌角度還是從「實」的財務角度,香港的大學都能夠肩負起打造「留學香港」品牌的大任,能夠助力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特區政府需要精心扶持高等教育這一所剩不多的優勢領域,一切政策的出發點都要著眼於提升香港高等院校的整體性價比與⾧遠競爭力;而香港的各間大學也需要認清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樹立更高的標桿,確立更進取的策略,打造真正融合中西價值觀、兼具中西競爭力的頂級學府。具體而言,筆者有如下建議:

第一、尊重獨立辦學的精神。香港的大學治理模式源自英國,而英國大學自身的治理模式也因為辦學團體由教師群體轉為地方精英而由最初牛津、劍橋的「內行治理」轉為其它高校的「外行治理」。但無論是「內行治理」還是「外行治理」,英國大學業已存在的學術自治傳統得到尊重,學術自由風氣得以維護,而這也正是英美高校⾧期稱霸全球高等教育的關鍵所在。香港的大學多由政府興辦,政府也確實有資格介入大學治理,甚至可以主導大學管理,但這樣的做法顯然與香港高校所承繼的自治傳統與自由風氣相衝突,會動搖香港高校賴以生存的根基。因此特區政府需要小心翼翼地行使自身的權力,充分尊重香港高校業已形成並助力香港高校成為區內頂尖大學的傳統與風氣,在不觸及國安底線的前提下避免將政治紛爭引入校園,避免中大「校董事件」和港大「張翔事件」的再次發生。

第二、增強教學與研究水平。現今的香港,競爭趨於弱化,階層日益固化,整個社會活力不足,暮氣沉沉。這樣的氛圍也不可避免地蔓延至校園,導致各間大學的競爭力出現下降,在多家評選機構發佈的榜單上的排名出現下滑。香港的大學亟需採取有效措施扭轉這一危險態勢,通過引入新鮮血液,通過引入競爭機制,重新激發校園的活力與動力。香港高校應該把握當前地緣政治衝突帶來的機遇,盡可能多地引進遍佈海外的華人學術精英,將學校整體的教學與研究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與此同時,香港高校可以借鑒內地高校的做法,強化KPI考核,通過優勝劣汰、獎罰分明,促進學校內部教學與研究水平的不斷進步。

第三、提升大學的經營能力。目前香港各間大學約一半的收入都來自政府的資助,其中政府資助佔比最高的是教育大學,近六成的收入來自政府的撥款,佔比最低的浸會大學也有四成五的收入來自政府。但政府的財政家底畢竟有限,尤其當前財政赤字居高不下,各間大學想要從政府那裡拿到更豐裕的資助已不大可能。因此大學要尋求更大的發展,還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通過更好的經營,獲得更多的收入。在這一方面,港大已經邁出可喜一步,通過招收大量一年制、學費昂貴的修讀式研究生(2022-23年度同比增⾧近20%,佔新生總數比超過60%),帶動相關學費收入同比增⾧17%,而同期政府資助增⾧不足7%。相比之下,員工人數及本科生數與港大相仿的中大,因為沒有發展這種一年制的生源,在校學生規模足足比港大少了15,000人,學費收入只有港大的五成四。

當學術自治的傳統與學術自由的風氣得到尊重與維護,當全球最優秀的華人學術精英齊聚香港高校,當香港的各間大學在相互競爭中活力重現而又資金充裕,「留學香港」不僅會水到渠成,更會「一位難求」,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也將順理成章成為香港新的金字招牌。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