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新質生產力依賴高科技 穩健海纜系統不可或缺
來稿作者:袁順圍
「新質生產力」近期成為內地經濟發展的熱門詞語,大意是指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本去提高生產,推動經濟,這些都牽涉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特區政府近年亦有類似目標,多次表明要搞數字經濟、推動數據跨境流動,預算案更聲言要加強創科基建,可是只強調投放資源去擴建科學園、數碼港等,這似乎是捉錯用神。筆者認為,增加這些機構多少樓面面積,完全不應是重點,真正的創科基建其中最重要一環,在於負責數據傳輸的海底光纖電纜,當局需明白這是無論發展數字經濟以至新質生產力的主要命脈。
筆者今年1月的文章,提及國際網路通訊99%都是透過海纜傳輸,本港原本預計8個新國際海纜系統可於2023年前完工,將對外電訊容量增加一倍以上,但受疫情及地緣政治因素等影響,工程嚴重滯後,現已落後於新加坡。不過,2月底的預算案,卻完全沒有提出要投放資源搞好海纜登陸的相關配套,或提供甚麼便利予國際公司興建海纜連接香港。
預算案提及創科的章節,指數字技術實現了新型金融業務模式,而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產業革新的重要驅動力,故需要籌備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並由數碼港全速設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等。在加強創科基建方面,預算案只列出科學園第二階段擴建的首批工程可提供約1.3萬平方米樓面,數碼港第五期擴建計劃將提供約6.6萬平方米樓面,連同將河套創科用地,本地創科生態圈將有更多空間發展。然而,要做到以上種種構想,全都需要穩健的網絡、強大的數據傳輸能力,這全都要靠本港與國際間的海纜去維持。
海纜有多重要?筆者舉兩個例子,上月中南非及西非至少10個國家出現網絡故障,報道指原因是非洲多條海纜受損,令數以百萬用戶網路服務受影響,加納的主要證券交易所連續兩日要將交易時間延長一小時,而尼日利亞的銀行服務更一度癱瘓。另外,早前因為也門胡塞武裝的行動,導致紅海局勢緊張,當地有四條重要海纜受損,當中包括香港經中東前往歐洲的「亞非歐 1 號」海底光纜 (AAE-1),影響25%往來亞洲至歐洲及中東地區的數據流量。HGC環電當時表示,已立即採取應變措施,以減少客戶的網絡中斷,包括重新定向數據流量,如北行方面,「改道」由香港出發經中國內地轉輸至歐洲。
由此可見,海纜必須要夠多夠完備,才可保證在某些線路出問題時,分散風險,令整個系統仍可如常運作。試想想來往香港的數據傳輸突然因海纜斷裂變得緩慢甚至中斷,即使數字金融系統、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本身有多先進,數據不能在國際跨境間傳送,也是徒然。不幸地,香港現時在這方面正遇上樽頸,香港對外海纜自2017年起再沒有增加,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可以說是倒退中。
海纜對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5G網絡、雲計算及物聯網等高科技應用特別重要。不少專家都認同,香港是傳統的海纜集結點,本身有低成本和低時延的優勢,但這些優勢一定要設法維持,並且查找不足,才能延續下去。筆者希望特區政區盡快委託一些專家研究這方面問題,與創科局合作,盡力爭取更多國際主要海纜以香港作為亞洲重要連接點,這對吸引創科人才或巨企進駐,有很大作用。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最新發布的2024年智慧城市指數,香港排第20位,較去年下跌一位,新加坡則排第五位,在亞洲區居首。當局須明白,完善的海纜系統是成為一個智慧城市關鍵之一,即使將科學園及數碼港的面積擴大至500公頃,如沒有穩妥安全及可隨時作替代備用的海纜,根本不可能成功推動數字經濟,更遑論跟隨國家步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作者袁順圍從事物業管理近十年,曾任職房屋事務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