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海底光纖電纜必須追落後 連接國際提升競爭力
總結2023年,香港在疫情恢復方面比其他地區遲,復蘇未如預期,預計新一年將是追落後的關鍵之年。在大數據年代,國際網路通訊99%都是透過海纜傳輸,與時並進的海底光纖電纜系統是經濟發展命脈,通訊辦2020年原預計八個新國際海纜系統於2023年或之前完工,令對外電訊容量可增加一倍以上,但受疫情及地緣政治因素等影響,工程嚴重滯後。不進則退,現時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的海纜數量已大幅拋離香港逾倍,科技業界均擔心本港數據中心發展會追不上,影響未來與AI相關的發展,令香港整體競爭力下降,屆時要搶人才搶企業就更加困難。
來稿作者:袁順圍
全球現時有超過400條海纜正在運作,總長度達130萬公里,足以圍繞地球30多圈。《華爾街日報》報道,近年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前稱Facebook)及亞馬遜成為主導者,66%海纜容量由上述科企巨頭佔用。由於海纜已變成各個國家的珍貴經濟與戰略資產,早前波羅的海一帶的海纜及天然氣管道受損後,就引發政治事件,導致近期英國聯同愛沙尼亞、芬蘭的海軍,罕有地在該地帶進行保護海纜等重要設施的聯合演練,充分反映保護海底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的重要性。
對於現今全球經濟活動、商業運作以至人類日常生活,也極其重要,為此科技巨頭不惜跟對手合作,例如連接美國弗吉尼亞州及西班牙畢爾包、長達6600公里的Marea Cable海底光纖電纜,便是由微軟、Meta,以及西班牙電訊商Telefónica旗下的Telxius共同擁有,亞馬遜則獲准使用。
未來雲端運算、人工智能及5G將持續大規模應用,《經濟學人》上月指出,根據Tele Geography估計,自2019年以來,全球對國際網路頻寬的需求增長了兩倍,達到每秒3,800Tbps以上,而數據公司Synergy Research Group更預測,未來六年,大型雲端供應商的數據中心容量將增加近三倍,在2020年至2025年這5年期間,將有44萬公里的新海纜會安裝。
另外,全球數據中心展望報告亦顯示,涉及超大規模的數據處理及儲存需求不斷飆升,五年間增速將達20%。其實就通訊基建而言,本港擁有完備的電訊基礎設施,對外電訊設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17年亞非歐1號光纜系統(AAE-1)登陸香港後,令國際海纜系統數量達11個,力追新加坡。
至2020年初,通訊辦向立法會提交的報告指「8個新國際海底光纜系統正於規劃和建設中,預計於2023年或之前完工」,可是新冠疫情肆虐及中美關係緊張下,數年來只有一條海南至香港國際海纜(H2HE)落成,未來數年預計也僅新增五條。這方面香港與新加坡的距離越拉越遠,當地現有24條國際海纜,未來三年另加14條登陸,難怪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早前也撰文,對前景表示擔憂。科技業界近來也提出不少建議,希望可以扭轉困局。
香港位於亞太區的中心,具備先天地理條件,長期以來是亞洲主要海底電纜樞紐之一,特區政府應積極推廣本港「數據資料中轉樞紐(data transit hub)」的獨特優勢,強調與附近地區的往返時延(latency)在100毫秒以內,並加強香港作為連繫國際與內地的戰略數據窗口的角色,而目前就有超過50%的國際數據是經透過香港進入內地。
纜設施對香港的數據中心以至整體創科發展十分關鍵,如連接外地的海纜數量未能突破現時樽頸,本港實在難以達到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定位。新一年希望特區政府除了在政策上推陳出新招商引資搶人才外,也要致力從基礎建設著手,才能令香港成為真正智慧城市,重拾經濟動力,靠創科發展來重新起飛,立足國際。
作者袁順圍從事物業管理近十年,曾任職房屋事務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