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由中大醫院虧損想到的⋯⋯

紫荊黨|由中大醫院虧損想到的⋯⋯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周小稞

近期除了因財困而被頻頻關注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外,另外一家因類似原因而引發大家關注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醫院,而導火索就是這家醫院的大幅虧損。作為一家非盈利的私營教學醫院,中大醫院在2021年9月正式投入運作後的第一個財務年度(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就錄得高達8.6億港元的虧損,而同期的營收僅為6.5億港元。到了2022/23財務年度,雖然營收大幅增⾧至13.9億港元,但全年虧損仍維持在7.3億港元的高位。至於去年下半年,營收進一步增⾧至9.6億港元,但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和攤銷前的虧損仍有1.7億港元。中大醫院自己的預測顯示,最快要到2027年醫院才有可能錄得盈利。

作為一家剛剛投入運營的非盈利醫院,出現一時半會的虧損實屬正常,按理說不大會引發大家的注意。而中大醫院的虧損從一年前就開始為大家所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有三大不同之處:第一、中大醫院的虧損規模有點大,時間有點⾧。除中大醫院外,香港還有13家各類私營醫院。這些醫院營運多年,很少看到有關這些醫院虧損的報道。這些醫院一般不對外披露財務信息,筆者在網上只查到香港明愛旗下兩家醫院在2022/23財務年度實現收入2,540萬港元、支出1,850萬港元,不僅收支平衡,而且略有盈餘。第二、2015年中大醫院獲准建設後,不僅從政府那裡拿到了免費用地,還從政府的貸款基金獲得了40億港元的貸款,並允諾從2023年起分十年償還有關貸款本金及相應的利息,但截止2023年6月底中大醫院賬上的現金結餘不到6億港元,還不足於支付第一期的本金與利息。第三、作為中文大學的全資子公司,中大醫院的財務報表須合併於中大財務報表中,中大醫院的大幅虧損令原本盈利的中大轉盈為虧,可能影響到中大的正常運轉。

對於中大醫院的大幅虧損與財務困境,醫務衛生局在2023年2月提交立法會衛生委員會的文件中把問題歸咎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與持續,導致醫院建設工期的延誤和醫療服務需求的下降。按照醫衛局的解釋,一旦疫情結束,中大醫院的情況應該就會大為好轉。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在疫情2023年初基本結束後,中大醫院的營收確實出現了大幅增⾧,但虧損情況仍然嚴重,2023年下半年的虧損金額較獨立財務顧問的推算高出了20%。對此,院方的解釋是藥物和醫療用品價格的通脹,但有議員則認為,營收增加1%而營運成本增加3%的真正主因是員工成本而非藥物費用,半年2,600萬港元的增額佔到了超出預測部分的九成。

筆者前不久曾經撰文分析西九管理局過去十五年的發展,現在再來看中大醫院,第一直覺就是兩間機構極為相似,好似難兄難弟一般。和西九管理局一樣,中大醫院也是給人予「高大上」的感覺:來自香港最好醫學院的加持、最先進的醫療設備與智能醫療系統、名流雲集的董事會與專業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和西九管理局類似,中大醫院不僅從政府那裡拿到了40億港元的貸款,還獲得了香港賽馬會13億港元的巨額捐助。在高定位與大資金的推動下,中大醫院的高成本也就成為了「定局」。當醫管局旗下醫院,每個病床配置的醫護人數為1.2時,中大醫院的配比居然高達4.5。在這樣的高標準下,醫院的營運成本能不高嗎?

筆者相信中大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絕對是香港最好的之一,也不認為中大醫院提供的薪資待遇會明顯高出香港其它私營醫院。筆者也相信中大醫院有著高標準的企業管治水平,也不認為中大醫院內部管理混亂、財務控制鬆弛。和西九管理局一樣,中大醫院目前陷入的困境並不是微觀層面的因素造成的,而是上層設計出了問題。中大醫院的制度框架明顯偏離了香港私營醫院之前已被證明為行之有效的做法。雖然也是定位於非盈利的私營醫院,但政府的大額貸款形同政府的無形擔保,加上香港賽馬會的大額捐贈,中大醫院的管理層在建設及之後營運的決策過程中估計很少會將自負盈虧、收支平衡、還清貸款作為最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香港現有的十四家私營醫院,除了中大醫院和港怡醫院外,其餘均誕生於港英時期,一些更有百年以上的營運歷史。大部分私營醫院定位為非盈利機構,由不同宗教團體興辦。對於這些醫院,港英政府的一般原則是只撥出土地,不提供資金。以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旗下的港安醫院為例,上世紀六十年代為興建荃灣醫院不得不四處化緣,最後在南海紗廠老闆唐炳源先生、香港賽馬會和美國政府的贊助下才得以完工。與此同時,養和醫院與仁安醫院則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化醫院,不僅資金需要自己籌集,連土地也是自行解決。養和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成為香港最為成功的私立醫院,而仁安也因有恆基兆業作為大股東而平穩運作。

和中大醫院一樣,港怡醫院也是香港回歸後興建的私營醫院,也同樣是香港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但它的制度設計卻完全不同於中大醫院。港怡由IHH醫療集團及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合作發展,一個股東熟悉醫療,一個股東了解工程,而港大既非股東方,也不參與管理。港怡完全商業化營運,投資總額50億港元(包括購買地皮17億港元),2014年開工三年即建成投入運營。反觀中大醫院,沒有任何商業股東,完全由不諳商業運作的中大一手操辦,在土地免費的情況下,投資金額還是超過了50億港元,2016年底開工後直到2021年9月才投入運營。雖然也是私營,但和港怡相比,中大醫院在制度設計上更形同一家官辦醫院。

筆者無從知曉特區政府當初做出這樣的制度設計是基於何種考慮,但事實證明他們輕視了以往香港私營醫院有效運作的成功經驗,高估了中大的商業運作能力與中大醫院償還貸款的能力。現在政府不得不吞下錯誤制度設計的苦果,不僅要將償還貸款的日期推遲五年,而且還將本應以現金償還的利息改為向市民提供公共醫療服務。筆者對2028年後中大醫院能否償還40億港元貸款本金不抱太大希望,最有可能的結局是中大醫院最終併入醫管局,政府為自己的錯誤完全埋單。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