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腳指」反而步履蹣跚
特首李家超周二(4月25日)出席行政會議前,主動提及地方行政檢討已經進入尾聲,並且透露區議會雖然會保留一定的選舉成分,但產生辦法將有多種方式,讓愛國愛港人士「透過多種渠道」參與區議會。
本屆區議會的任期將於年底屆滿,換屆選舉一般會在11月舉行。繼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在香港提及區議會不能被反中亂港者操弄,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近日亦表示區議會沒有必要透過選舉產生,並指本港不少諮詢組織並非由選舉產生。
區議會不能反中亂港,這一點毋庸置疑。李家超也表示「地區治理必須牢牢地掌握在『愛國者』手上」。但這回答不了區議會是否由選舉產生的問題。本屆立法會落實了「愛國者治港」原則,當中亦包括地區直選的議席。選舉不是「愛國者治港」的反義詞,沒有把關機制的選舉才是。
區議會不是「愈少直選愈好」
選舉也不是民粹的同義詞。內地的各級人大由選舉產生,但沒有民粹問題。民粹不民粹,是制度設計的問題,也與政治文化有關。選舉本身是中性,可以選譁眾,也可以選賢能。區議會選舉產生過激進派,但也選出了許多建制派、愛國愛港人士。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局長麥美娟、副局長何啟明的從政之路都是由區議會選舉開始。
說區議員是「從政」,也不完全正確。區議會的性質是非政權性區域諮詢組織,功能是協助政府加強地區治理。區議員通常都要收集和反映居民意見,單就這一點,選舉的確有助區議員更加貼近居民需要以及取得認同。當然,區議會是否需要指定界別、個別群體的聲音,或者引入間選機制,也值得研究,但我們要基於區議會職能的科學考慮,不是抱有「愈少直選愈穩妥」的思維。
遊行不是「愈多限制愈好」
出現「愈少直選愈好」的思維,是基於錯誤地以為選舉就是政治亂象、民粹的單一成因,繼而用「斬腳指」的方法避免問題再現,減少直選議席。同樣道理,如果錯誤地將遊行視為社會混亂、衝突的單一成因,在「斬腳指」的邏輯之下,就會得出遊行「愈多限制愈好」的結論。
但遊行同選舉一樣,都是中性的。遊行可以違法、暴力,但也可以合法、和平。事實上,香港絕大部份的遊行也是合法、和平地進行。即使是過去曾經被騎劫的反修例示威,激進份子也只是當中的少數,很多參加者並沒有採取違法、暴力手段。當局的責任是幫助這些合法、和平的市民行使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而不是要他們因為承擔不便。個別人士如果打算騎劫遊行,集會如果有安全風險,執法就是警方的責任。
換個角度看,假若有愛國愛港者希望參加地區直選,累積服務市民和選舉經驗,「愈少直選愈好」的做法豈不剝削了他的機會?假若有人希望透過遊行表達愛國愛港的主張,「愈多限制愈好」的做法豈不令他們承擔不必要的責任?面對反中亂港人士參選的可能,當局要做的是取消資格;面對遊行演變成暴力的風險,警方要做的是部署執法。區議會不是「愈少直選愈好」,遊行也不是「愈多限制愈好」。「斬腳指」不會行穩致遠,反而步履蹣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