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行掛牌解決不了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將軍澳近百名居民在星期日(3月26日)遊行,由調景嶺體育館外前往將軍澳南梯台,反對當局的將軍澳132區填海計劃。不過填海問題沒有得到充份關注,社會焦點反而落在警方對遊行設下的嚴苛要求。

對於這場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遊行,警方發出的不反對通知書附帶了多項要求,包括嚴格限制不能多於100人參與,遊行人士要掛號碼牌以茲識別,並拉起遊行封鎖線區分人群等。不難推斷,警方應該考慮了反修例風波期間的混亂場面,加強防範秩序失控。但矯枉容易過正,從客觀效果看來,掛號碼牌以及拉封鎖線的觀感很不理想,當局應該另覓較好做法。

集會示威是市民的權利,受《基本法》第27條保障,這一點毫無疑問。近兩、三年因為安全風險或者疫情問題,警方多數不同意集會遊行。如今隨着疫情結束,社會秩序又回復穩定,可以預見遊行申請獲批不反對通知書,將會更常見。

即使現時的政治氣氛與三年前大為不同,但社會問題以及政策爭議還是可能引起強烈反對。早前政府公布簡約公屋的選址,亦曾引起啟德居民不滿,九龍城區議員兼九龍中立法會議員楊永杰一度發起遊行。只是遊行申請後來撤回,才讓今次的將軍澳遊行成為疫後首發。

將軍澳規劃解說不足

根據政府規劃,將軍澳工業邨以南的第137區將會興建5萬個單位,供13.5萬人居住,目標首批2030年入伙。而在將軍澳灣另一端的第132區,也就是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的位置,當局打算近岸填海25公頃土地,容納第137區原有的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和混凝土配料廠,以及另外四項公共設施,包括電力設施、建築廢料處理設施、廢物轉運站和海上垃圾收集站。

六個設施多為厭惡項目,在避鄰效應之下,調景嶺以及將軍澳居民站出來抗議,也是意料中事。在周日遊行後,發展局回應指「尊重市民表達意見的權利」,又強調已「主動透過不同渠道,聽取和收集當區居民意見」,並「確保六個設施的設計、外觀和營運都不會具厭惡性或為社區帶來滋擾」。

惟居民更多關注的是選址以及能否分階段的問題。西貢區區議員張美雄日前來稿《香港01》,指出「不應只由一區承擔所有的具厭惡性設施,尤其是已負多年社會責任的將軍澳」,另一名區議員張展鵬亦在《香港01》撰文建議,電力設施可以考慮放在東龍島及鐵篸洲。政府若認為六個設施較適合一同座落於第132區的填海土地,顯然需要拿出更多的理據說服居民。

將軍澳都會駅業主委員會3月26日舉行反對將軍澳132區填海及興建厭惡性設施遊行。(梁鵬威攝)

「遊行之都」不是無因

香港以往有「遊行之都」之稱,當中雖然有民粹政客作祟,但無風始終難以起浪,背後還是因為規劃政策做得不足,才令社會累積怨氣。啟德住戶不滿修改土地用途以容納簡約公屋,將軍澳居民不解厭惡設施為何要集中在該區。近日內地旅客恢復來港後,土瓜灣街坊也面對着遊客逼爆食肆、旅遊巴佔據街道的問題,上水也重現水貨客,對社區民生造成困擾。

未有遊行,不代表怨氣不存在。出現遊行,不是掛號碼牌、拉封鎖線就最適合。對集會遊行的過度規管或許很穩妥,安全系數最高,但完全無助社會化解怨氣。近兩年政府借助了《香港國安法》的震懾作用,換來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但《國安法》只能夠打擊危害國家安全的活動,完全無法避免一般的示威抗議出現。由啟德、將軍澳、土瓜灣、上水的地區問題,到經濟就業、產業結構的大問題,甚至是交椅洲趕緊填海還是優先收回新界土地的大規劃,李家超政府都必須直視問題,回答社會。這也正是中央寄語香港「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及「破解社會經濟深層次矛盾」的意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