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復常」大件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星期一(2月6日)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開放所有口岸,不設檢測要求。有市民直言期待已久,終於可以北上與親友團聚。也有內地人因為怕檢測麻煩,直等到現在才來港旅遊。

特首上星期公布通關安排時,自言「感到很高興及安慰」。同周啟動「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宣傳活動時,他亦形容「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在全面復常的康莊大道上」。

復常是件大好事,但若然只是回到新冠疫情前的老樣子,那麼「復常」就是大件事。

李家超表示「自1月8日開始香港和內地有序通關,社會氣氛熱烈,家人溫馨團聚,公務、商務、零售、餐飲、旅遊都活起來、動起來,經濟活動蓬勃了很多,市民開心了很多」。經濟活動需要「動起來」,但若然連水貨客也都「動起來」,屆時好事只會成壞事。

香港與內地2月6日全面通關,羅湖口岸早上6時半重開,在閘口等候的首批市民及旅客,即急着出港鐵收費閘,趕往辦出境手續。(林靄怡攝)

社會憂水貨 民生不能擾

觀乎這一個月,上水、屯門等地方的水貨活動未見明顯,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亦領導跨部門專班,部署應對水貨客問題。但目前南下人流遠未回復至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水貨問題尚未浮現實屬正常。問題在於隨着疫情陰霾消散,過境人數節節上升,水貨活動會否再次滋擾社區民生?

香港的進口貨品免稅,始終與內地市場容易有價格差距,若然涉及生活日用品,對民生的影響尤其明顯。自由黨近日建議撤銷梁振英政府推出的奶粉限購令,今一時非彼一時,誠然值得現屆政府重新檢視。除了慎重考慮本港供應穩定之外,限購非禁購,內地居民仍然可以每天買走大約兩罐奶粉,當局是否有必要容許以奶粉價格差來圖利,亦是無法迴避的問題。

在水貨問題以外,市民同樣記得的是人流過多的景象。以往旺角等社區接待大量自由行及內地旅行團,以至部份路段水洩不通,不只不便市民,遊客的體驗也不見得理想。李家超提及「內地亦會恢復旅遊團的經營,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會與文化和旅遊部即時聯繫,盡快舉辦來香港的旅行團」,那麼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運輸及物流局等又有否參與其中,做好人流規劃,避免社區再次超負荷?

香港與內地2月6日全面通關,城巴新辦的由上水開往蓮塘口岸的B7線巴士啟航,早上有不少人乘搭。(蘇煒然攝)

人流車流待增長 旅遊商務要轉型

「我們引以自豪的香港國際機場再次人流如鯽,聯通香港和廣東省的港珠澳大橋和西九龍高鐵站也重現了穿梭兩地的旅客,絡繹不絕。」乍聽還好,但即使在新冠疫情前,高鐵客流日均只得5.2萬人次,不足8萬目標人次的六成半,更只得落實興建之時的9.9萬目標人次的一半。

港珠澳大橋較高鐵幸運,在新冠疫情期間保持開放,但車流量同樣不理想。以截止2019年10月的通車一周年來說,平均每日通車4千多架次,遠低於當初可行性研究報告所推算的9200至1.4萬架次。「復常」若指回到疫情前的狀況,港珠澳大橋以及廣深港高鐵又如何「絡繹不絕」?

說到底,恢復通關只是可能性的再次打開,卻不代表人流自自然然會回到香港。李家超提及的「維港海濱、太平山頂、星光大道、主題樂園、郊野公園、地質公園等聞名全球的旅遊景點」,對不少旅客而言已經是去過、見過的舊景點。縱然有「最近落成的全新旅遊地標,比如西九文化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但即使只說東亞區內,已有東京灣區的一都三縣以及台灣全島,香港面對的競爭不容小覷。

當然,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比起台灣更能吸引商務旅客。李家超表示「會舉辦許多盛事,從金融、經濟、創新科技,到體育賽事、文化藝術和美食、好酒,以至各式各樣大型國際會議和展覽」,近日更出訪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為香港爭取商機。但即使是金融業老本,也是可恃而不可恃。新加坡便積極發展金融科技,主打加密貨幣等創新領域。在經濟產業大轉型的大時代,香港要吸引商務旅客,斷不能依靠「復常」。

《財政預算案》2月22日公布,立法會議員「A4聯盟」及「C15+」等人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交建議書。(資料相片/文睿攝)

不只經濟好起來 更要全社會受惠

「新的一年,香港市面會更添熱鬧,遊客會大量來臨,商鋪丁財兩旺,食肆、旅遊景點會熱烈地動起來、活起來,經濟好起來」。李家超對於香港兔年的願景,是社會上下的期望。但有了遊客,有了生意,仍然是不足夠的——所有市民也必須受惠。人流多了,不能只是工作更疲於奔命;生意好了,不能只是用來交更多的租金;丁財兩旺,不能只是商舖業主或者大老闆得益。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正確地指出,「經濟發展是為了提升所有市民的生活水平,讓大家都可以分享到發展的成果」,並表示「這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通關、復常要普惠全社會,不但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至為關鍵,特首更要改革施政,全面修正經濟和社會結構。若然香港的「復常」只是回到2019年以前,那麼2019年發生的事情便注定會重臨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