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靚盤數不是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星期二(1月31日),金管局公布去年第四季負資產宗數急增至12,164宗,按季升幅22倍。

星期三(2月1日),統計處公布2022年本地生產總值按年下跌3.5%,較政府兩個多月前的預測還要差0.3個百分點。

星期四(2月2日),金管局因應美國聯儲局加息而將基準利率升至5厘,總裁余偉文提醒市民利率可能進一步上升,要小心考慮置業、按揭或其他借貸的風險。

負資產第三季末只為533宗,意味大部份業主在第四季這三個月期間淪為負資產。當然了,根據差估署的樓價指數,1076平方呎以下單位在去年第四季按季再跌了7.9%,按年跌15.9%,若然近一兩年置業者承造了九成按揭,物業估值便很容易低於未尚還供款額,符合負資產的定義。

根據差估署數字,二手樓呎價跌幅以港島區細單位為最嚴峻,新界區跌幅普遍較小。(香港01製圖)

九成按揭的風險暴露

市場普遍預期今年樓價將會回升,美聯信心指數以及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分別已在11月下旬以及12月中旬後反彈,不少業主相信可以脫離負資產行列。不過樓價始終可升可跌,單年跌一成多雖然少見,但不是不可能發生,九成按揭的風險始終存在。市民淪為負資產除了是因為樓市下行,也是由於上屆政府在短短兩年多期間,將九成按揭的物業上限由400萬大幅放寬至1000萬。

上屆政府在短短兩年多期間,將九成按揭的物業上限由400萬大幅放寬至1000萬。(香港01製圖)

去年樓市下行,拖累交投淡靜,全年僅得4.5萬宗住宅物業成交,按年跌近四成,更是自1996年有紀錄以來的最低。而由於經紀佣金、律師費和印花稅等金額下挫,直接拖累了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減少。在去年GDP的組成部份之中,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跌幅便僅次於貨品進出口,錄得負8.5%。

近日樓市回穩,物業交易費用再次增長可期。但在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之中,去年同樣錄得下跌的機器、設備及知識產權產品部分,關乎的卻是企業是否願意加大投資,也就是市場對香港經濟前景的研判。觀乎近年香港缺乏經濟增長點,產業結構單一,《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搶人才、搶企業」措施以及「你好,香港」宣傳活動,是否足以挽回近三年的頹勢,難免存在疑問。

「做靚盤數」不是困難。例如經民聯、香港總商會等建議《財政預算案》再次派發電子消費券,便有望推高私人消費開支。加上低基數效應,GDP相信可以重拾增長。但在數字背後,市民是否負擔得起首期和供款,有多少可支配收入,消費能力是否得到釋放?市場環境是否適合創業,企業的經營成本多少,我們的產業轉型是否具備競爭力?

陳茂波作為專業會計師,肯定可以改善經濟數字。但作為財政司司長,他更重要的是如其所言,「讓經濟更蓬勃多元的發展、產業更豐富,經濟結構不至於過分集中,從而造就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