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路重大拐點 復常不只靠政府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及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周三(28日)宣布,取消《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下的「疫苗通行證」與「限聚令」措施,又不再進行密切接觸者檢疫、大廈強檢和入境快測安排。「口罩令」以及確診者隔離令雖會繼續維持,但距離全面「復常」已再躍進一大步。

日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率先宣布將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不再對感染者實行隔離措施和大規模放寬出入境限制。相比大陸內地最新做法,本港現行社交距離與入境限制措施仍然較嚴格。依據國家《傳染病防治法》,乙類傳染病已毋須像先前甲類那樣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但香港當局卻沿用相關要求。至於強制佩戴口罩範圍,內地預料只會從個人防護層面保留前往人群密集場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保留佩戴口罩建議,香港則保留指明公眾場所與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法例要求。

面對上述情況,本港有聲音要求進一步撤銷各種防疫措施以及減少疫情監控。譬如立法會議員江玉歡呼籲政府與社會尊重市民選擇權,容許他們不用佩戴口罩;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柏良也提出當局已無需要每日發表個案總數,只公布住院、重症及死亡人數即可,甚至可以跟隨內地安排取消隔離確診者。

當局有責協助社會防護

今次特區政府在記者交代優化防疫措施的理據之一,是官員認為三年抗疫經驗已令市民對新冠病毒有了更多認識,並且獲得更好自我防禦能力。然而,撤銷在法律與行政上的多項防疫措施,絕不等同當局就可以完全卸下協助社會防範疫情的責任。就算沒再需要四出檢控違例人士、執行防疫安排,當局仍有大量跟疫情相關的工作必須跟進。

舉例來說,在剛過去的聖誕假期間,各公立醫院急症室出現輪候長龍,許多老年病患甚至連網上診症都無法順利預約,而官員卻呼籲市民前往收費昂貴或放假關門的私醫,甚至是趁機宣傳尚未收效的基層醫療健康政策,根本無助他們解決眼前困難。對於搶購成藥,當局回應也只強調公營體系自身供應、庫存足夠,沒有拿出限價、限購或限出境等直接處理市面問題的措施。

2022年12月27日上午11時30分,本港5間醫院急症室等候時間超過8小時,包括廣華醫院。(夏家朗攝)

從現階段來看,本地每日個案數字尚有2萬宗左右,而確診者的在家隔離措施尚在可行程度之中,短期內不應該草率取消。當然應該強調的是,隨着病毒殺傷力下降與防疫政策轉變,社會大眾同樣更需有自覺做好自身的防疫責任,譬如各家食肆要按自身店面情況考慮是否立刻大幅增加桌椅密度,那些照顧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最好也應留意自身有否病症主動快測,如此才能防範「復常」路上疫情再度擴散。

防控措施不宜過快放寬

再者,內地放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以後疫情迅速擴散,多國憂慮中國旅客傳播病毒新變異株,紛紛決定採取針對性的限制措施。日本、印度、意大利等國皆要求入境中國旅客落地接受核酸檢測,部分更要配合限制航班數量或目標地點等安排,有些還一併牽連到香港旅客。有關情況足以提醒我們,過快放寬反而有機會導致「被封關」,港府務須對此引以為戒。

另外,內地疫情監控減少提交數據種類與頻率、呈報個案進度落後及死亡病例標準過嚴等毛病,亦遭受世衛組織與其他國家的抨擊。儘管香港在此方面暫時未見明顯錯漏,可是確有一些跡象顯示相關統計漸見缺失,像積壓年齡組別待定個案由10月初約1.3萬宗增至現時約3萬宗,12月5日後也未再發表出院人數,市民不遵從強檢令或快測結果不上報的情況亦一直存在。

做好本地疫情的防範與監控,是讓香港真正能重新接軌國際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畢竟大家追求「復常」不代表連帶無條件接受疫情擴散。香港這三年間防疫成績一路下來其實不斷進步,無論是政府當局抑或是市民大眾,都得緊記千萬別因為最後一段路上太過急進想要「躺平」而壞了整體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