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屋租戶重歸劏房是摑了政府一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兩年前落成的首個過渡性房屋項目「南昌220」,本月底即將因租約屆滿而結束營運,可是94戶住戶只有當中約四分一的24戶能在居住期間獲配公屋位置,其餘居民全部未能在項目結束前成功「上樓」。房屋局表示他們多數將可以往其他過渡性房屋項目,但也有部分住戶選擇與親友居住以至返回私人市場繼續租住「劏房」單位。

事件足以證明短期營運、臨時性質的過渡性房屋,難以改善基層市民生活。林鄭月娥在任行政長官參觀探訪「南昌220」的時候,曾說過渡性房屋可為「有急切住屋需要的低收入人士及家庭提供一個較快的改善方案」,然而如今看來,有關措施頂多只具有拖延或治標之用,無助從根本上解決公營房屋供應短缺問題。

小單位不能滿足大家庭

值得注意的是,今次「南昌220」原有租戶未獲配公屋者裏,有人雖獲安排遷往另一處位於元朗過渡性房屋項目「同心村」,但是這樣必定就難以照顧在深水埗上學的家中孩童需要。該家庭之所以無法輕易調配到其他市區過渡性房屋項目,主要原因即為整個過渡性房屋政策傾向追求單位數量而忽略實際輪候公屋者的需要。

現時公屋輪候冊上以三人或以上家庭為主,那麼面積較細的單位自然不能夠滿足他們需求。偏偏近一、兩年愈來愈多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卻傾向興建主辰面對一、兩人家庭的小單位。這就變相使得輪候公屋的多數大家庭無法享受過渡性房屋帶來的益處,也揭示了相關政策旨在湊數而不是真正希望解決基層市民窘局的本質。

公屋輪候時間一直上升。(資料圖片)

加快寬地建屋方為治本

儘管有「南昌220」的前車之鑑,港府與社會上不少人似乎仍相當地迷信過渡性房屋。近日隨着本港新冠疫情與防控政策的變化,將原本用作隔離或治療的社區隔離設施改為過渡性房屋也被提上議程,甚至有傳當局還打算藉此大幅增加其供應目標。這種做法漠視了病毒再次變種或者確診個案反彈的可能,同時又沒考慮過渡性房屋本身定位非長久之計,實在可謂短視。

近年公屋輪候時間不斷上升,三年「上樓」目標幾成笑話,能夠徹底解決此問題的只有尋找更多土地以及增加房屋供應。過渡性房屋或許能夠化解部分輪候者在「上樓」前的苦況,可是它絕對不能取代長遠興建更多的公營房屋。新一屆政府聲稱要為香港譜寫「新篇章」,現在這種對過渡性房屋的迷信顯然也應在刷新行列之中。

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土地共享計劃」,並於2020年5月開始推行。(李澤彤攝)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曾表示香港要「告別劏房」。下月中行政長官李家超將發表《施政報告》,他必須在房屋範疇上改弦易轍,改革過渡性房屋與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等失敗的前朝遺政,積極運用公權力徵收私人囤積土地及限制房屋單位面積等,真正改善市民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