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一帶一路」合作知易行難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周四(8日)出席貿發局及七大商會主辦的「一帶一路」座談會,重申了副總理韓正希望香港積極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的講法,寄語港人善用自身敏銳的市場判斷力及商業經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隨着中國與西方的對抗愈來愈白熱化,以及先進地區經濟深陷結構衰落,「一帶一路」作為國家發展大藍圖也愈來愈重要。香港正經濟由治及興的復甦階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關注「一帶一路」也多次被放上香港的經濟議程。近日,民建聯更兵分三路外訪東盟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幾個國家,期望能加強香港與東南亞各國政府與商界的溝通和合作。
進入「一帶一路」市場欠「先行者」
不過,要香港把握「一帶一路」的發展機遇說起來簡單,但執行上來卻有很大困難。例如「一帶一路」國家之中,東盟比起中亞、西亞等地區對香港而言已屬於比較熟悉的地區,但一談及到當地發展和做生意,不少港商仍然顯得非常猶豫。近日,商人施永青就撰文指出香港商界認為到「一帶一路」地區做生意風險高,在法制和金融支援方面都不及已發展地區,而且他們長久以來已習慣了跟已發展地區做生意,建立了人脈等網路,若到這些地區則要重新起步,都令很多港商在實際行動時感到猶豫。
香港與內地在投資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內地有強而有力的國企,國家說要到「一帶一路」國家投資,首先一定是國企先行進駐,由國家層面談出一些大宗生意,例如基建或是資源採挖等,再以此拉動其他私人企業參與。香港沒有國企這樣的「先行者」,有穩定實力的私企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不敢輕言投資,結果往往是大家互相觀望等待,最終還是回去跟已發展地區做生意。實力較低、較具冒險精神的商人,在當地要成功已經不易,更鮮有能起拉動投資效果。
等待是下下之策
應對這個困境最差的方法便是等待,等到已發展地區的經營環境真的很差,又或是這些「一帶一路」國家開始穩定起來。這樣不單失去了進入市場的先機,更談不上配合國家發展大局了。國家自2015年大力提倡「一帶一路」至今多年,香港便等待了這麼多年,結果只是一事無成。商人遂利是本質,這是資本運作不能改變的定律。因此要吸引港商投資及開發「一帶一路」,最根本的方法仍是令他們覺得有利可圖;而要做到這點,政府必須有更大的角色。
首先,「一帶一路」國家眾多,香港應該集中精力開發一些與香港有密切連繫的新興發展地區,就例如東盟國家與香港在海路運輸上本身已有往來,港人亦普遍比較熟悉這些地方。其次是,政府應該主動與內地交流,將內地國企「先行者」的優勢分享給港商,減輕港商要冒的風險。例如國企需要外判合約時,港商如果亦能入標爭取,就可以借助內地國企之力進入東南亞市場。此外,政府亦應該擔任中介角色,積極化解港商與當地政府在融資、法律、風險等方面的矛盾或衝突,減低港商經營的不確定性。
一些意見認為香港可以複製以往在內地成功的「前舖後廠」模式到東南亞的發展中地區,但實行起來卻非常困難。不少西方大企業早已開始這麼做,例如很多西方品牌已在越南設生產線,港商在這方面難言有優勢。要成功開發到東南亞的商機,不能依靠老辦法,最終還得看港商的創新能力。而政府能幫助的,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為具有創意的計劃提供投資便利。例如可以設立創業基金,鼓勵具有冒險精神的商人投資到指定香港與東南亞貿易的領域。因此要配合國家發展大局,不單港商要改變思維,政府也要改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