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經濟下行作最壞打算及最好準備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上周公布第二季的GDP同比增長0.4%,增長接近停滯,如果扣除通脹,實際很可能已出現負增長。第二季中國經濟發展受壓的原因包括了外部受到美國為首全球央行爭相加息令貨幣供應緊張,以及俄烏戰爭打亂全球供應鏈,令通脹更嚴重;而在內部,Omicron變種引爆疫情而需收緊防疫政策,例如上海封城便使其史無前例地出現GDP負增長13.7%,又加上國內需求持續疫弱,GDP更是停滯不前。

比較起普遍已經進入滯脹的西方先進國家,中國的經濟狀態還算較好,但也難以否認中國經濟正面臨強大壓力。中國若不能盡快回復至增長階段,這很可能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

2022年第二季上海GDP出現前無前例的-13.7%增長。

中國經濟需穩定增長

面對經濟壓力,中國官方和專家都多次發言,指要盡快回復至穩定增長。上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座談會中指,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發展極不尋常,超預期因素帶來嚴重衝擊。他強調堅持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經濟須在第三季盡快回到正常軌道。而近日,中國財政部前副部長朱光耀亦在經濟峰會中表示,面對多重壓力,中國也要堅定不移地通過改革開放達到經濟成長,GDP成長率應回到5%至6%之間。除此之外,不少國內評論都提及類似的觀點。

從現實上講,中國經濟發展需要保持增長,否則不單舊的問題無法解決,新的問題亦會產生。中國要改善人民生活,就需要不斷發展,餅不夠大的話怎麼分配也滿足不了所有人。而且驅動中國經濟前進的一大動力是對未來發展的憧景,人們會投資是相信將來會更好,一旦這種期望落空,投資便會停頓,形成一種惡成循環。例如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多種問題,負面影響開始浮現,房地產市場因資金鏈斷裂出現少有的困境,部分銀行因此出現壞帳,失業率開始擴大。

現階段問題尚未去到未能處理的程度,但假如情況持續,問題將會累積,就會形成結構問題。假如經濟未能盡快扭轉,最壞的情況是失業潮擴大。受失業潮影響首當其衝的是消費市場,只有穩定的收入才能刺激到民眾消費,如果民眾長期失業,消費市場很難有所起色。失業潮如持續,諸如房貸等很可能出現斷供潮,可能會令起樓市連鎖式的崩潰,更有可能引起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後果不堪設想。

李克強指今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發展極不尋常,超預期因素帶來嚴重衝擊。

增長同時需兼顧長遠規模

發展重要,但我們亦必須留意經濟發展的健康程度。要單純推高GDP滿足數字遊戲其實並不難,例如不斷推升樓價或其他資產價格,加上炒賣就可創下GDP數據,但炒賣股市樓市這種「刷數字」遊戲對實體經濟沒有什麼幫助,反而只是拉大貧富差距。

正如李克強重提中央常掛於政策的「不搞大水漫灌」,經濟發展要有可持續性,否則單靠貨幣寬鬆最終只會產生更大的問題,美國和日本當下的困境正好說明一切。此外,經濟發展要放在實體經濟上。中國強調發展的同時,必須堅定地將資源投放在可以帶動新的增長、能創造良性經濟循環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領域。

因此,當下中國不單要發展,還要有質量的發展,要兼顧的問題很多。這可算是改革開發四十多年來面臨最重要的經濟挑戰。國家既需要有良好的計劃,而同時香港亦需要自謀,思考如何利用香港優厚獨特的條件為創造可持續的增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