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八雨災五十年 牢記政府道德責任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老一輩的人應該還記得,這一天對香港來說是沉重的。五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6月18日,觀塘秀茂坪和半山寶珊道先後發生山泥傾瀉,分別奪去71人和67人的寶貴性命。港督麥理浩其後成立雨災調查委員會,檢討責任誰屬及作出改善建議。

觀塘雞寮、半山豪宅一同受災

五十年前的6月18日當天是星期日,也是父親節,原本或許值得市民外出慶祝。但據資料指出,那時香港已經是連續第三天下暴雨,日降雨量皆超過200毫米。下午一時觀塘傳出巨響,有人以為是飛機墜毀,但原來是一幅人工斜坡發生山泥傾瀉。洪流夾着山泥一沖而下,沖散了俗稱「雞寮」的秀茂坪安置區,更有居民被連人帶屋沖到遠處。用當時報章的話來說,「現場觸目驚心,到處一片泥濘,有如世界末日,呈現『哀鴻遍野』景象」。

這邊廂,消防、警察、民安隊等逾千人盡力搜救,港督麥理浩在晚上近八時到現場視察。那邊廂,輪到香港島半山區出事。連場暴雨後,寶珊道附近已發生了幾次小規模山泥傾瀉,包括富商李福樹在內的多人已經暫時撤離住宅。及至當晚近九時,山泥由寶珊道八號開始傾瀉,在干德道捲走一座空置的六層大廈,再徹底沖毀12層高的旭龢大廈,及至列堤頓道,新建成而未入伙的景翠園頂部四層亦被削去,過程歷時短短七至十秒。67人喪命,20人受傷,御用大律師、後來官至終審法院法官的列顯倫一度被埋,要由消防員救出。兩局議員簡悅強的住宅受損毀,富商周錫年之子、大律師周啟賢一家即晚撤離。

1972年「618事件」中,整個觀塘雞寮寮屋區被掩埋,造成71人死亡。(土木工程拓展署圖片)

安置區未言安 工程監管未足

這場被當年報章稱為開埠以來最嚴重的天災,縱然搜救及善後工作備受肯定,但作為上樓中轉站的木屋安置區的安全問題迅速成為焦點。例如《華僑日報》翌日社評指出,「每一次風災或雨災,受害最大者,是山居木區居民」,「山區木居都是臨時建築物,不適宜居住」。麥理浩在災後兩天即下令成立調查委員會,由法官楊鐵樑作主席,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麥基和建築師甘銘為成員。而正如代表災民、出席調查委員會的大律師沈澄所指,山坡下的安置區既由政府提供,市民自然有合理期望是安全、可住,結果卻要承受如此重大的危險,政府即使沒有法律責任,也有道德責任。

調查委員會於同年8月及11月完成報告,亦提到寶珊道山泥傾瀉的成因在於山圾下的施工地盤缺乏嚴格監管,導致山體內水位處於較高水平。當局可算是從善如流,在工務局內成立土力工程組,並在兩年後升格為土力工程部,管理土力和山邊問題。然而,1976年8月25日另一場暴雨,在秀茂坪再次引發另一場山泥傾瀉,而且出事位置距離雞寮慘劇不遠,18人罹難。再一次的調查,再一份的報告,這次政府終於再升級至土力工程處,投放更多資源防範山泥傾瀉。

1972年6月18日寶珊道山泥傾瀉衝毀了多幢大廈。(土木工程拓展署圖片)

民生可大可小 政府有負責任

六一八雨災已過半世紀,對於政府管治的教訓卻仍然歷久常新。現在香港再沒有木區安置區,但不適切房屋遍佈多區,不但劏房的防火及衛生問題令人憂慮,當局亦似乎愈來愈依賴過渡房屋。歷史證明住屋環境和質素事關重大,不容輕言妥協。至於斜坡監管問題,其實也非1972年才首見,1966年6月12日的雨災亦曾在多區引發山泥傾瀉,有人命傷亡,只是災情不及六一八般震撼。而奪命山泥傾瀉在六一八雨災的四年後再現,亦提醒了當局工作必須更到位,不能只靠小修小補、見步行步。對於今天的房屋、防疫、安老、院舍照顧等各項問題,道理大同小異。

遺憾的是,當年雨災後設有調查委員會釐清責任,但現在不論是劏房或是防疫等問題,官員卻能夠抱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態處之泰然,缺乏嚴肅的工作檢討,遑論給予下屆政府取長補短。沈澄當年直指政府當局有負道德責任,若然用在現今的治港者,相信同樣字字鏗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