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政協走進校園 「國教」借屍還魂?
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在本周一(3月13日)閉幕,主席俞正聲的工作報告中有關港澳部分提及「助推港區政協委員走進校園開展國情教育活動」。觀乎當下香港政治氣候,每當「中共」、「學校」、「國情」、「教育」等關鍵詞有所連繫,難免觸動港人敏感神經,但所謂的政協走進校園,事實是否如一些人所想的「洗腦」教育?值得深思。
不少港人對2012年的國教風波仍記憶猶新,擔心一些流於片面,甚至偏頗的所謂「愛國教育」課程進入校園,誤人子弟。在中港矛盾仍然尖銳的當下,全國政協提出港區政協要走進校園,自然觸動了不少港人的敏感神經。而北京在此時此刻提出這個想法,相信或多或少與應對港獨有關。
中港矛盾尖銳 政協進校敏感
在今次兩會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早前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港獨是沒有出路的」;人大委員長張德江亦在工作報告中指港獨本質是分裂國家,嚴重違反一國兩制方針、憲法及《基本法》;而是次俞正聲對此方針作出回應,屬意料之內,因為若能透過國情教育,向學生灌輸關於「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與價值觀,應有助學子對當前的中港關係有更全面的認識,若單純針對「政協委員走進校園」一節加以抨擊,或難言客觀。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對一些社會人士來說,「港區政協」的名銜或帶有一些負面印象,故不難理解為何是次全國政協的提議在香港甚具爭議。
但以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若說匯豐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等獲社會肯定的知名人士到學校演說,相信不會有多少人反對。但有多少人知道,其實他亦具備了政協的身分?
名人積極助學 莫戴有色眼鏡
事實上,現時不少具政協身分的社會知名人士,一直以來皆有以其他身份參與或協助香港教育發展。如九龍倉集團首席顧問吳光正,其集團正推行「學校起動」計劃,為學習條件稍遜的中學生提供各種機會,截至2015年,共有50間學校參與計劃,受惠人數達42000人。而身為恆基地產董事局副主席的李家傑,其集團正支持扶貧委員會「明日之星」計劃內的「上游加油站」和「上游獎學金」項目,又為參與計劃之基層青年提供職前訓練,和安排企業探訪。他們一直以各種形式履行其社會責任,即或日後更進一步走進校園,分享自身經驗以加深學生對國情認識,本質上並非壞事。
更重要的是,即使來自不同政治光譜,亦不代表政協本人會偏頗地向學生洗腦,港區政協中不乏專業人士,如資深大律師胡漢清、馮華健等。胡早前就曾公開反對律政司司長袁國強把高鐵一地兩檢內容納入基本法附件三的提議,認為此舉等同放棄香港的司法管轄權,開「危險先例」,可見政協本身不等同於盲目愛國主義者。
再者,「國情教育」只是內地當局的一個提議,如前教育局局長孫明揚所言,屬當局的「良好願望」,這無損學校對於邀請與否,以及邀請何人到校的自主權。
對此,學校肩負著相當重要之責任,就是充分而恰當地運用其自主權,邀請合適的嘉賓講者到學校演說、選好合適的講題,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社會與國家。而且活動形式可更多元化,例如邀請政協與其他政治光譜的人士對談,甚至邀請學生以至家長一同參與等等,如此既有助避免「洗腦」的不必要誤解,亦有助學生加深認知,拓闊視野。
學校有責把關 政府切忌硬推
香港教育常被詬病為過於「填鴨式」,側重知識灌輸,故學生接觸多元意見或立場將有利於其個人成長,故近年各學科之改革均加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元素。即使部分社會人士對個別政治陣營反感,但政治為眾人之事,學生早晚須面對社會,若於其在學時提供恰當平台予其廣泛接觸不同意見,善加引導,發揮獨立思考能力,相信能減低他們離開校園下自行摸索而碰壁的機會,對他們有利無害。
總括而言,社會無需對政協委員走進校園一事過於敏感,而此事最終如何實行,又會否變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如何從中協調、校方如何選摘合適的講者與議題。若政府能汲取四年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之教訓,莫再強推,相信香港學生能以因此而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