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內地或海外通關皆須有路線圖
第五波疫情已持續近兩個月,政府考慮防疫政策持續過緊對外國企業帶來不便,傷害到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方,決定放寬外國入境規則。從本周五(4月1日)起,本港將取消英美等9國的禁飛令,而已接種疫苗的香港居民及持有工作簽證者的入境檢疫期縮短至7天。
放寬入境引起了坊間對於通關的討論,有人認為向外放寬入境即意味香港更難與內地實現通關欠檢疫。特首林鄭月娥周三(3月30日)回應此問題時,表示政府的立場是希望同時與內地及海外通關,並模稜兩可地指內地與海外孰先孰後「難以說明」,與以往「首要與內地通關」的講法有所差別。
同時開放並不現實
先不論與內地或海外通關孰重孰輕,以現階段內地與海外防疫邏輯的差距而言,特首所講的「同時通關」難以實現。海外大部分地區已經採取了與病毒共存的政策,開放社區禁令。內地的防疫政策今年以來雖然有放鬆的傾向,亦有內地專家提出要探討中國式共存的路線圖。不過近來內地疫情爆發,多個重要城市仍然採取封城清零的防疫對策,包括最不願封城的上海也折衷地推出兩階段封城,反映了中國式開放的路線不會來得太快。
在內地與海外防疫邏輯有着巨大的差異之時,追求同時開放實在有如痴人說夢,也因此在客觀現實上向內地或海外通關必定有優先次序。政府指要同時通關,亦說次序「難以說明」,在這種背景下難言是雙全其美,只能說明政府根本沒有通關策略可言,甚至可能是打算由任事態發展,指望「船到橋頭自然直」。
可能根本沒有選擇
更甚者,要討論內地與海外通關的次序的前提是香港有選擇,但以香港現時的防疫政策方向,距離達到內地通關條件遙遙無期,可能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內地現時仍然執行「通態清零」政策,香港要與內地通關需要滿足到令內地信任香港有通態清零的能力。然而,香港政府在第五波疫情多次表示無法控制疫情,而清零需做的全民檢測及封城等又遲遲未做,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可以達到內地通關的要求。繼續這樣下去,結果可能只能接受與病毒共存,並與海外首先通關,根本沒有選擇與內地先行通關的條件。
很明顯,現時政府所採取的防疫政策欠缺方向,對通關問題沒有路線圖,只是寄望得過且過,期望港人最終接受客觀現實,這並非負責任的表現。而且,市民與企業不清楚政府到底「葫蘆裡賣什麼藥」,更加是無所適從,難以計劃將來。如果政府認為先跟海外通關較重要,也應該清楚表達,以道理而不是「難以說明」這種模稜兩可的講法說服公眾,又或是要求市民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被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