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調整政策 反映金融穩定之重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中港股市因一系列負面因素暴跌,港股盤中更一度跌至18235點,下穿2020年的「疫情底」,創近七年新低。作為緊急應對措施,國務院副總理、金融委主任劉鶴周三(16日)主持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專題會議。會議強調有關部門當負責任地出台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推出收縮性政策則應慎重,要回應市場的熱點關注;而凡推出對市場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前,都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

這某程度而言相當於承認內地此前一系列的監管及限制政策未有照顧到市場的關注,並承諾進行檢討以提振市場信心。有關的消息扭轉了市場對中港股市極度悲觀的預期,刺激指數大幅度反彈。3月16及17日兩個交易日恒生指數反彈逾3000點(16.8%),恒生科技指數更大幅反彈了31.7%。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主持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專題會議,強調有關部門當負責任地出台對市場有利的政策。(Reuters)

今年以來的「灰犀牛」和「黑天鵝」

中港股市今年以來的走勢比各地股市都要差,僅比受西方全面制裁的俄羅斯市場要好。股市出現近乎恐慌性拋售乃由一系列悲觀因素交疊而成。首先是西方國家普遍通脹走高,美聯儲已預示年內很快將進入加息周期及開始「縮表」,市場預先對加息作出反應。另一方面,中國本身經濟出現放緩的跡象,而且去年以來對平台經濟的反壟斷調查及對房地產的去槓桿收縮政策都大大打擊了部分指數權重股的業務前景。

除了這些「灰犀牛」,2月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又成為了市場的「黑天鵝」。雖然事件短期內對中國實體經濟影響不大,但由於市場憂慮美國可能報復中國不制裁俄羅斯,外資為減低風險便對中國市場敬而遠之。更甚者,近日美國證監會(SEC)基於《外國公司問責法》而預告五間中概股公司如無法在限期內滿足監管要求將被要求退市,令起了市場對中概股的猛烈拋售,多間美國投資銀行更將中概股一律評為「不可投資」。

3月14日,恒生指數收市報19531.66點,下跌1022.13點,跌幅為4.97%,全日成交金額2230.53億元。(中新社)

金融穩定對實體經濟至關重要

有部分人認為股市短期波動對實體經濟沒有太大影響,又或者認為股市本來就有一定風險,政府無必要積極干預。而且中國當局過去一直強調金融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時而批評市場「過度擴張」、「野蠻生長」,更強化了市場對中國股市的悲觀看法。例如周二(15日),《彭博》知名財經專欄作家任淑莉就發表評論指中國當局根本「不關心短期市場波動」,只在意實體經濟,其領導人不會「從股市表現中尋找價值證明」,呼籲投資者與其對中國政府抱怨不如賣掉手上的中國公司股票。

中國向來不希望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割裂,這除了表示市場不應離開實體經濟成為資本炒作空轉的工具之外,同時也代表不應將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兩者割裂。有些人指出中港股市近來遭到西方資本惡意沽空,被金融圍獵。在現階段而言,我們無法肯定這種說法是否真確。不過無論股市是否被惡意沽空也好,市場暴跌也會嚴重打擊金融穩定。

股市影響上司公司市值,直接影響到公司的集資能力。如果中國公司被國際資本標籤為「不能投資」,那將來中國公司將難以在資本市場集資,對中國公司的競爭力有很負面的影響。而且,不少持股者需要融資時會以股份作為抵押,一旦這些股份出現暴跌,借方便很可能會要求他們增加抵押。例如《彭博》近日便引述消息指,由於中概股暴跌,像瑞銀、花旗等已開始要求其富裕的亞洲客戶追加保證金。這輕則提高了公司借貸成本,重則可能引發資金鏈斷裂,嚴重可能令公司倒閉、提高失業率。試問這又怎麼可能不影響實體經濟呢?

中國監管當局這次會議顯然注意到市場穩定的重要性,為先前的政策作調整並示意監管政策要面向市場。我們也不應該錯誤地將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切割,要明白在市場與監管當中必須取得平衡。而香港作為內地公司及市場與國際市場的接頭,在整體金融穩定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對近日金融波動就表示,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型經濟體無可避色受到外圍衝擊,但香港仍可協助中國資金「走出去」,在中概股回流上市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上協助金融穩定。同樣的道理,這次市場暴跌反映了內地與香港的金融安全一脈相承,香港應該多與內地就此方面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