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分清緩急輕重 早日戰勝疫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自周三(9日)起聯同相關局長每日召開疫情記者會,並已公佈一些新措拖,包括把伊利沙伯醫院轉作定點救治醫院、請求中央派醫療團隊到港、盡快設立更多長者隔離及暫託社區設施等。部份措施已陸續到位實行,現時中央援建的8個項目,位於青衣和新田的設施已交付,將額外提供2800病床,而未來數日內洪水橋、粉嶺,港珠澳人工島的設施亦將投入服務,加上位於潭尾的設施,相信三月內合共有20,000張病床投入服務。

經過幾個月來的社會批評及內地專家組的意見後,政府的防疫措施較以往更為有節有序。一些問題尤其關鍵,例如第五波疫情已令香港失去了超過二千位市民的寶貴生命,當中不少是年紀老邁的長者,因此目前的抗疫重點轉移到「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一系列措施迅速地落實執行,值得社會客觀理解和評價。

3月10日,林鄭月娥連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出席記者會。

抓住關鍵問題 措施相得益彰

要應付這一波疫情的衝擊殊不簡單。參考歐美國家政府的應付措拖或者內地的防疫經驗,就不難發現今次變種病毒Omicron傳播力驚人,截至今年2月已造成全球50萬人喪失生命。即使目前香港不少患者都僅出現輕微症狀,但對於長者與幼童的衝擊始終不能看輕。更何況香港的年長群體和幼童疫苗接種率一直偏低,加上不少長者長居於密集的安老院舍,而香港的醫療資源亦一直匱乏,當前疫情失控的完美風暴就是這樣爆發。

特區政府早應該明白到救急扶危往往是爭分奪秒,及早參考到各地數據,從而調整抗疫目標,而並向中央預早作支援請求,做到梁萬年所提及的「床等人」。如果是這樣,香港在這一波疫情或者可以挽救更多生命,過去幾星期亦毋須陷入困境。事已至此,特區政府接下來的防疫政策就更需要認清楚防控疫情所為何事,抓緊問題的關鍵,否則現時確診數字回落而難得的喘息空間亦將會被浪費。

深水埗獨居黃婆婆黃婆婆(化名)。(鄭子峰攝)

疫苗、幼童、老人家

目前擺在政府眼前的關鍵離不開「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假如我們把這些目標細化分析,值得政府加把勁落手處理的問題仍然有很多,其中尤其關鍵的是盡快提升長者和幼童的群體的疫苗接種率。

截至周三,香港已接種第一針的人口比例雖然已達到九成,但其實在80歲或以上以及3至11歲的接種比率仍然大幅落後,分別只有53.38% 和48.96%,令人擔心假如個案再度超越單日5萬宗的時候,屆時傳播感染或出現重症風險將會大幅增加。在這個時候,政府須加快現時在院舍推行的疫苗接種計劃,盡快動員社工或地區組織聯絡區內的獨居長者,加強接種疫苗的誘因。當局甚至要進一步考慮把12歲以下的兒童納入在「疫苗通行證」的安排,從而提升群體的疫苗接種比例,避免這些群體再度成為這一波疫情的犧牲品。

2022年1月12日,輪候檢測的學童一邊排隊,一邊看書。(余俊亮攝)

疾病令人不寒而慄,但更令人恐懼的是抓不到抗疫的關鍵,最終資源錯配,或是措施沒有成效。政府在2月上旬將髮型屋、理髮店納表列處所,其後勒令關閉至4月20日,然而周三卻又宣布「考慮市民對相關服務有實際需要」而准許重開。這或許反映當初將重點錯落在只是關閉處所,而非保障特定群體的措施上。

行政長官在周四(10日)預告及後幾天的疫情記者會將重點談及到長者接種疫苗的準備工作,社會期待政府在認清問題後,能及早全面調整抗疫策略,需要的措拖留下,仍然未足夠的措施則預先籌劃準備。畢竟社會已因為這一波疫情身心俱疲,香港能否結束這一波疫情最艱難的時間,就要看政府能否把握好這幾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