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減」須集中收症、識別高危、保護其他
香港在第五波對抗新冠疫情策略失效,感染、重症和死亡人數和節節上升。醫管局在周一(7日)強調要及早發現社區高風險患者和分流、分層處理染疫者,意味着局方改進抗疫策略,也能呼應內地援港專家梁萬年建議的「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目標。
醫管局策略發展總監李夏茵在周一的疫情記者會表示,目前的對策是分流、分層處理染疫者,醫院服務留給重症患者,其他染疫者在社區接受醫療服務和隔離,希望早發現社區的高風險組別患者。這些群組包括長者、幼童、臨盆孕婦、免疫系統有問題者等。
分流患者,集中精力防止和減少重症,以及識別高風險群的綱領,正好呼應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日前在談及本地疫情時的「三個減少」、「四個集中」目標,即「減少感染、減少重症、減少死亡」,「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以及建立指標體系評估哪些人容易出現和要及時阻止重症。
抗疫目標早在 當下更應強調
其實「三減」、分層策略不是梁萬年首創,特首林鄭月娥在上月底的發言亦曾提及,但排在政府「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目標之後,亦拿不出具體措施。當下梁萬年和醫管局提升「三減」的重要性實屬必要,畢竟香港過了疫症初期可以圍堵患者的階段,加上隔離安排又嚴重滯後,社區暫無辦法切斷傳播鏈。政府和醫院的工作應該轉至救治病患,以挽回生命,同時令長者感到不被社會放棄,令市民保持希望。
而要減少死亡和重症,醫管局要集中人手和資源救治。梁萬年觀察到重症患者牽涉多器官功能衰竭,故倡議把綜合性、高水平醫院專門收新冠重症者,在香港的處境,就是各醫院聯網內的龍頭醫院。這個做法在理念來說好事,但醫管局不久前才劃分天水圍和北大嶼山醫院作指定醫院,把非新冠病人送往其他醫院,一刀切改變做法會添加醫護在調配病人的時間。醫管局周二(8日)宣布加入伊利沙伯醫院在醫院名單,相信可以善用龍頭醫院較豐富人手和設備診症,或許是局方新目標下的新措施。就此,當局需要為院內非染疫病人做好轉院安排。
重點跟進高風險患者 防染疫防轉重症
妥善為病人分配醫療支援,同樣有助減少死亡和重症率。醫管局早前只按症狀程度劃分醫療優先次序,例如呼籲輕症者到指定診所求診,不應到急症室,惟沒有同時按病患特徵分布判別染疫風險,細緻化監察工作。醫管局現時劃分70歲以上長者、5歲以下兒童、懷孕滿28周的孕婦,以及免疫力弱等的人士為高風險患者,並推出措施及早洞悉病情轉差的一群,例如主動致電他們提供醫療意見,安排有需要者到指定診所就醫,又會到安老院舍為確診患者診症,並將病情嚴重者送院。
另外,正因為院舍是長者染疫的主要場所,而染疫安老院舍已經增至全體逾八成半,政府要爭分奪秒為沒有染疫的長者注射疫苗和與染疫者區隔,以及為院舍員工實施閉環工作和生活,達到減少感染的目標。
第五波疫情在上月初踏入大爆發時期,政府和醫管局沒有及早制訂分流病人和隔離院舍患者措施,最終令令公立醫院超負荷,而醫院和院舍也成為爆疫點。過去兩三周政府更方寸大亂,官員空喊抗疫口號,市民苦等政府支援期間只能自救。醫管局周一宣布分流處理新冠病人,醫院集中處理重症病人,落實防死亡防重症的新目標,理順醫療資源分配,理順了香港抗疫方向,相信當中吸納了內地專家不少建議。既然目標清晰,全社會亦要各就各位,按新方向落實和執行措施,一起打勝抗疫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