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北部都會區是對候選人的試金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不同的選舉有不同的衡量標準,選班長、選最佳球員和選美,標準迥然不同。對於立法會選舉,不少人期望議員能言善辯,對著群眾有感染力。但單憑口才並不足以成為貢獻社會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需要能夠凝聚人民共識,解決為社會問題。

香港存在兩個平行時空,一方面是紙醉金迷的上流社會,談的不是豪宅、名車就是名牌,另一方面是生活捉襟見肘、日夜為居住空間和成本而煩惱的基層社會。後者並不一定較為懶惰,不少人甚至比前者更為勤力。但是社會的不公平卻長時期存在,這不只是因為政府官員怠懶,也因為社會及從政者同樣輕視社會不公,缺乏解決具體問題的決心。

不管是什麼政治動機,也不論是否空頭支票,特首林鄭月娥早前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構想,的確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恰當方法。若然能夠落實,北部都會區將為香港人帶來大量住屋,為新界居民帶來就業機會,同時能夠保育新界自然環境,並與深圳發展接通起來。在這個背景之下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尤其是新界北選區,我們自然期待候選人對北部都會區能交出切實具體的建議。

共識發展新界 收地不無分歧

觀乎四名候選人,可以說同樣支持發展北部都會區,但具體主張卻有所不同。例如社民連及人民力量前成員曾麗文關注地產商是否已於新界北囤地謀利,香港新方向的張欣宇及民建聯的劉國勳則支持政府收地以作規劃發展,惟元朗區議員沈豪傑卻反對使用《收回土地條例》,認為其會激起矛盾,並反建議將祖堂地建樓後的部分單位給予原居民。

正如我們多次強調,在規劃及發展土地一事上,最忌的就是政府失去主導權,任由發展商主導市場。當局早前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便令政府落於被動位置,只能靜等發展商按他們的利益提供土地。日前新世界旗下社企提出以私人農地建資助房屋,先不論箇中細節如何執行,政府同樣只能處於被動,難作整全規劃。因此動用《收回土地條例》實屬必然,甚至只是基本,進一步而言可以直接從私人發展商手中購入土地。

侃侃而談不如實際倡議

解決土地及房屋問題,所有政客都能侃侃而談,但一旦論到輕重權衡及具體方案,往往涉及土地規劃的理念、房屋供應的主導權、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等,讓人看見從政者有哪些價值追求,胸懷中是否以社會利益為依歸。

再者,單是高舉土地正義、發展新界等口號,其實亦不足夠。北部都會區要成為香港下個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經濟轉型推動力,提供可持續的就業機會,從政者必須對經濟轉型及產業政策有充份主張。不論是張欣宇所指的「做大個餅」、劉國勳提及的口岸經濟或是沈豪傑提出的醫療科技,這些都是需要但同時卻又不足夠的。

新界北選區覆蓋大部份北部都會區的範疇,候選人自然就此提出不少見解。但同樣道理亦適用於其他選區和界別。選舉改制只是器,是外在的,立法會議員對己任的認識、對社會需要的重視才是道,是內在的,也是影響着香港政治生態的根本因素。

新界北候選人包括張欣宇、劉國勳、沈豪傑及曾麗文。立法會選舉各界別參選名單,請按此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