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選舉能否助社會由撕裂走向共識?
12月19日立法會換屆選舉在即,候選人頻繁出席選舉論壇,提出主張和政策以解決香港近年的政治困局和社會矛盾。其中,現屆黃大仙區區議員、九龍中選區候選人譚香文,以及功能界別教育界三位候選人文詩詠、林泳施、丁健華周二(30日)就不約而同提出特首林鄭月娥應考慮「特赦年輕人」,從而癒合社會的撕裂。部份候選人指出「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並希望政府考慮特赦刑責較輕的被判罪名成立者,並由政府帶頭「伸出橄欖枝」。
是否特赦示威者當然不無爭議,例如是否符合社會倫理等。但當這個倡議在立法會選舉被提出來,多少也提醒了我們政治選舉既有產有分歧的可能,但亦可以為社會凝聚共識。尤其是,目前社會各界都同意香港需要吹和風,由破到立,我們更可應再度錯過修補撕裂和凝聚共識的機會。
認真看待選舉的積極意義
自今年年中政府籌備立法會換屆選舉以來,社會一直有人只以政治潔癖的眼光看待這場選舉。從部份泛民主派政黨在參選問題上的拖拖拉拉,到有部人士提倡以投白票的方法「杯葛選舉」,這場選舉一直陷於無謂的意識形態爭拗。有關選舉的討論往往都落於斟酌這場選舉是否如部份人心目中的理想制度般舉行,有什麼消極的方法應對,社會共識的凝聚卻被忽略於社會的日常討論之中。
近日譚香文等立法會候選人提出特赦。其實早在2019年,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以及一眾社會賢達亦曾提出過相關提議。不論這做法能否修補社會撕裂,但「讓大家重新開始吧」的方向還是香港需要的。從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至今已兩年多,社會雖然亦從焦躁不安的社會情緒陸續回復平靜的面貌,這場選舉應該作為議程設定的平台,讓社會尋找解決困局、凝聚共識的辦法。
橄欖枝並非單向而是互動
儘管我們都會同意香港社會都需要「重新開始」的機會,並且期待政府一方可以伸出橄欖枝,但我們亦不能不反思修補撕裂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當社會部份人士仍然執意以「對抗」的心態看待選舉,而不將這一場選舉轉化成與政府溝通和凝聚社會共識的機會,期待政府一方伸出橄欖枝並讓部份刑罰較輕而被定罪的人士獲得特赦亦將是緣木求魚。說穿了,政治始終是一個互動的過程,而非單純堅持己見可以達成有意義的結果。
立法會分區直選(九龍中)候選人還有李慧琼、楊永杰;功能界別(教育界)候選人還有林日豐、朱國強。
詳細立法會參選人名單,請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