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問題變成節目題材
近日無綫電視資訊節目《東張西望》指出,一名聾啞女子被屋苑女保安繼承了其父親遺產,繼而被佔屋換鎖,自己更要淪落街頭,節目播出後引起廣泛關注。是次專題在周四(25日)播出最後一集,預告片中可見女保安態度急變,甚至向聾啞事主跪地認錯,有如戲劇般的發展引起大眾好奇結局如何。
網絡上眾多聲音指節目組有質素,認為可以幫助弱勢市民取回公道。不過該節目不少涉及的個案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其實直接或間接牽涉到不同政府部門的工作。當市民尋求公權力以外的幫助,訴諸於大眾傳媒時,我們也可以反思是否現有機制未能有效地應對問題。
隱形案例存於社區之中
節目不時以社會問題作為拍攝題材,如年初「大角咀婆婆蟑螂屋」事件,大量蟑螂及老鼠因老婦屋內衛生環境惡劣而滋生,害蟲更漫延至附近單位。雖然節目中有出現過食環署職員到場巡視,但雙方只是隔門對談,未見有任何實質成效。後續跟進報道於10月時播出,因老婦即使在租約完結後超過一年仍不肯遷出,衛生情況完全沒有改善,而業主最後更要尋求執達吏幫忙事件方得以解決,凸顯出食環署的執法力度仍然有待加強。
另外同樣牽涉到害蟲滋擾鄰居的案件有「馬鞍山獨居老人蟑螂屋」事件。當事人是一名長期病患者,截肢後不良於行,日常生活要使用外置便袋,難以自行清理家居。結果家居環境衛生每況愈下,甚至影響周遭居民。
即使事主需要面對大量問題,但房屋署在事件上並沒有提供足夠協助,社會福利署亦沒有社工跟進事件,而且事主更沒有合適的便袋使用,明顯需要外展醫護人員的協助。以上種種問題最後由一個資訊節目聯絡不同單位,包括滅蟲專家、社工、護理人士以及志願者上門解決。縱然各部門可以將責任歸咎於事主沒有主動申請協助,但對於一些特殊情況,部門處事或許更需要彈性,令隱藏於社區中的案例得到適切幫助。
當傳媒有愈多社會問題可以作為題材,或許愈意味著問題正充斥於社會之中。若然有關機制未能應對問題,或相關部門警覺性不足,傳媒雖然有時可以協助將案件曝露在鎂光之下,但效果亦只限於一時。真正可以持之以恆地協助市民解決問題,終歸亦離不開政府部門提供的支援。假若政府部門能夠充分解決一方市民的難題,它們就不會變成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