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創新——北交所開市的獨特意義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本周一(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始交易,是中國內地繼上海和深圳之外第三個交易所。由9月2日宣布成立以來,北交所只用了兩個半月已順利開張,速度如此之快的背後主因是北交所的交易制度並非從無到有,而是一早有之的「新三板」。

內地的「新三板」發展已有多年,主要亦以中小型創新服務企業為主,在北交所宣布成立之前,已有一萬間以上的公司在「新三板」上掛牌,而其中有少量優質公司被國家成功選定為精選層。因此,北交所的基本制度只是直接將新三板精選層平移而成;而首日開市北交所的交易公司由原本精選層的71家公司再加上10家新上市,共81家公司所組成。單從量而言,北交所首日成交不過95.73億,比起至少在4,000億以上的另外兩個交易所只是「九牛一毛」。北交所的設立顯然並非要與兩市競爭,而是有其獨特的經濟意義。

中小企創新鏈

由內地近年的政策配套看來,內地政府正一步步打造一個以中小企業發動的服務創新企業鏈,而北交所只是其中一環。眾所周知,內地的經濟大動脈在製造業,但隨着經濟發展,內地服務業的擴張和經濟比重愈發重要,這從近年內地的服業務PMI比製造業PMI都要高可以看出。

然而,內地從美國經濟的經驗學習到服務業如果佔經濟比重太多,將可能引發所謂的「鮑莫爾病」。由於以往技術提升對服務業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起不了太大作用,因此服務業佔全經濟的比例愈多,代表整體經濟的生產效率受限制。但近年,創新科技大大改變了這個生態,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都完全改變了服務業低效率的問題,這使得部分創新服務業在近年成為內地經濟的新增長點,例如以平台經濟帶起的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內地巨企便是突出的例子。

不過同時,部分以創新而成功的大企業又開始「食老本」,以壟斷方式開始令市場向自己經營方面扭曲。這雖然可以確保大企業的優勢,但阻礙了新企業發揮創新性,慢性令整個經濟的活力下降。因此,內地近年又積極打擊大型科企的壟斷行為,這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事。

如果反壟斷是從一端去防止大企業阻撓創新,那麼集中主力為創新型服務業中小企提供融資交易機會的北交所,角色便是從另外一端鼓勵更多新型企業發揮創新精神並去挑戰既有的市場。因此北交所的設立並不單純只是內地多開了一個證券交易所,而應該將之視為內地鼓勵產業創新的布局之一。

市場要維持活力

隨着內地的經濟體量愈來愈大,不少經濟學家都在留意內地的經濟成長會否漸漸停滯,並落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內地過去高速的經濟增長有一大部分來自於工業得益於全球化的擴張以及由政府及私企債務所帶來的成長。但隨着這些工業增長變得緩和,而債務推動經濟也難以為繼,經濟需要得到新的成長點才能繼續高速發展,這也是為何近年中央不斷強調要發展高質量經濟。

從北交所的設立等來看,內地希望以「競爭+創新」的方式去保持市場活動,市場不應該永遠只能看到騰訊及阿里巴巴,要讓更多中小企能成為能「挑戰巨人的大衛」。而反觀香港,又是否有政策去鼓勵打倒巨人的創新企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