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足適履無助解決無家者問題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近日東區民政事務處、運輸署及路政署向東區區議會交通及運輸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提出拆卸位於北角電車總站旁、糖水道路段的行人天橋。當君指該處環境衛生問題長期對社區造成滋擾,而天橋部分上蓋亦在去年大火後受損運輸署審視過後則認為地面設施已足應付行人過路需求。按照政府建議,天橋會一直關閉至拆卸工程開展,而附近行車線亦需要在施工期間臨時封閉,項目預計需時兩年才能完成。

自運輸署於1993年在英皇道地面加設行人過路處後,涉事天橋的使用量一直偏低,不但變成露宿者聚集地,更有大量雜物放置其上,再加上近年有大量野鴿聚集,更令該處衛生環境每況愈下。無獨有偶,去年4月天橋又發生了一場大火,火勢蔓延至大半條天橋,嚴重程度連天橋頂部都燒穿,及後須由政府圍封檢查,並且設立鐵絲網及鐵閘禁止市民進入。

2020年4月25日,北角英皇道與糖水道交界對開的行人天橋發生火警,火勢十分猛烈。(受訪者區小姐提供圖片)

露宿者問題並未解決

表面看來,拆卸天橋對該區似乎是有利無害,但局方並未考慮對原本聚集於該處的露宿者作任何安排。即使天橋被拆卸了,這批露宿者亦不會就此消失,只會遷移到另一個露宿者聚集地,例如同區的公園及北角碼頭等。

而從打擊露宿聚集地的角度來看,是次拆卸天橋根本就跟當局過往所為一脈相承,對長遠解決露宿者問題無甚幫助。在現時政策未為露宿者提供足夠協助的前提下,港府卻對他們作出驅趕行動,其實只是拖延問題而已。

作出支援比打擊工作更重要

況且以上述手法應對露宿者還有機會造成反效果,對政府的管治形象帶來負面影響,2012年深水埗通州街露宿者清場事件就是一例。前年冬至期間,康文署人員聯同數十名防暴警員到場驅趕深水埗通州街公園一帶露宿的無家者,在不足三分鐘通知的情況下把對方家當視為垃圾給丟掉。其後14名無家者在社區組織協會幫助之下,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向政府索償,而案件正好便於本周二(9日)正式開審。

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2021」報告,現時本港無家者人數約為1,532人。雖然無家者只佔香港極少數人口,但並不代表社會可以對他們置若罔聞或作出不尊重的對待。無家者往往因為欠缺穩定住址而無法申請政府福利及津貼,同時近年又要遭到疫情雙重夾擊,令他們難以累積重投社會的動力及生活資本。既然打擊手法無助於應對露宿者問題,政府更應多思考可以如何協助及支援他們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