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問題 外交答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德國、法國、荷蘭、丹麥、挪威、芬蘭、瑞典、加拿大及新西蘭十國駐土耳其大使館上星期發表聯合聲明,要求安卡拉立即釋放社運領袖卡瓦拉(Osman Kavala),因而觸怒埃爾多安政府,十國大使列為「不受歡迎人物」,面臨被驅逐出境。

卡瓦拉向來反對埃爾多安政府,更被指與2016年政變有關,已經被還柙四年。歐洲人權法院在2019年曾經裁定,土耳其政府對卡瓦拉的拘留並沒有合理基礎,並以六票對一票要求當局釋放卡瓦拉。隨後,歐洲理事會部長理事會亦曾發表聲明,要求會員國之一的土耳其履行歐洲人權法院的裁決,惟安卡拉政府並未跟隨。

從此脈絡看,十國大使館上周的聯合聲明便不令人意外,亦可能預料不到會遇到總統埃爾多安的強硬回應。不同的是,土耳其始終是歐洲委員會的會員國及歐洲人權法院的締約國,後兩者的關注尚合情理,但聯署的十國大使館中,美國、加拿大及新西蘭不是歐洲委員會的一份子,他們到底以什麼身份基礎來發言?

外交的外交措辭 兩皆歡喜的結局

事情本來足以引發外交危機,但美國大使館在周一(10月25日)率先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遵守《維也納外交公約》第41條的「不干涉他國內政」,多國大使館隨後亦作同樣表態,於是埃爾多安撤回驅逐令,並表示相信十國大使「將履行承諾,發言將更為謹慎」。

可堪玩味的是,十國大使館所指的「遵守」原則可以有兩個意思:十國一直也在遵守原則,即聯合聲明並沒有干涉土耳其內政;十國承諾遵守原則,即早前的聯合聲明可能有違此道。眾所周知,外交官的遣詞用字至為謹慎,字字斟酌,如此表述必然是刻意為之,留有詮釋餘地。而埃爾多安取其所需,以「履行承諾」的角度解讀十國大使館的發言,可謂作個順水推舟。

不論各方用意如何,客觀效果就是大家也有下台階:十國大使沒有撤回聯合聲明,但也不用被驅逐出境,至於土耳其政府既沒有釋放卡瓦拉,亦算是贏了面子。

歐洲委員會成員國之一的土耳其在2005年開始加入歐盟的談判,但因為價值分歧等原因至今未有結果。圖為2021年10月1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土耳其伊斯坦布爾。(REUTERS/Murad Sezer)

普世的價值 各異的理解

一些人說,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土耳其吃了一塹,再次說明「價值觀外交」的挫敗。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說其是,在於西方國家的人權和法治觀的確與土耳其有所不同,直到目前為止,他們並沒有能力令埃爾多安政府跟隨其標準行事。但說其不是,在於「價值觀外交」有如偽命題,各國政府總不會赤裸裸地自言其外交政策不講道德、不談價值。問題從來也不是個別國家的外交政策是否說得冠冕堂皇,而是有沒有以強制的方式逼使別人接受其標準。

再者,「價值觀外交」其實不常見於歐美國家的官方說法,反而見於日本政府。《日經中文網》2016年一篇署名文章〈「價值觀外交」使日本「不戰自敗」〉指出,2006年時任外務大臣麻生太郎提出要向國際社會推展「價值外交」,同年安倍晉三在《走向美麗之國》表示希望日本、美國、澳洲和印度能將普世價值觀推廣至亞洲共有。該篇文章提出了一個看法尤其值得留意:價值觀相近的國家其實本來就比較步調一致,反而是面對價值觀不同的國家,正正更需要外交協調。

外交促進了解 時日收窄分歧

放眼當今國際,中國和美國對民主和自由的解讀各有不同,歐洲與俄羅斯和土耳其的價值觀不盡相同,還未算上歐美國家與阿拉伯世界的鴻溝。包容差異,並非要訴諸價值虛無主義,而是要承認即使是民主、自由、法治等普世價值,對其具體實踐也可以有不同理解,更涉及不同價值之間的排序及取捨,分歧自然出現。而國與國之間如何促進互相了解、收窄分歧、尋求共識,亦正是外交之本業。

根據路透社引述消息的報道,十國大使表示遵守《維也納外交公約》原則的同時,其實亦曾向土耳其官方打探哪種做法能得到埃爾多安的接受。從這角度看,土耳其與十國外使不只是化解了這次危機,或許亦折射出國際政治的價值衝突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