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戰爭難預估 各國應溝通免誤判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末英國傳媒報道指,中國在今年8月曾測試可搭載核彈頭的高超音速導彈,導彈圍繞地球後加速飛向目標。雖然飛彈最終未能命中目標,但據報此消息已令美國情報部門感震驚,擔心中國的太空戰能力對美國將構成巨大威脅。

外交部回應指這只是一項航天器測試,目標是測試廉價往返太空的方案。然而,內地《環球時報》引述專家稱,中俄在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成果屬於第一梯隊,而美國則只達第一梯隊門檻而已。

未來戰爭技術正在發展

隨着科技不斷進步,新型態戰爭正慢慢地發展起來。而其中一種新型態戰爭很可能將集中於太空衛星的攻防戰上。在資訊為王的戰爭中,衛星尤如軍隊的眼睛,不單可以用於探測敵軍軍情,現代航行和導彈等高科技武器大部分都要依賴衛星定位系統。也因此,中國花了數十年堅持在美國所控制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之外組建自己的「北斗系統」。

由於太空戰在未來戰爭重要,專門針對衛星的反衛星武器就如同能「弄盲」敵人的重要武器一樣。因此,不管英媒所述的消息是否屬實,又或者如外交部所說只是航天器測試,像中、美、俄這等軍事先進國家若正在研究類似於高超音速導彈的近地軌道戰略武器,其實不足為奇。

據英國路透社10月10日報道,最近辭職的美國五角大樓首任首席軟件官蔡蘭(Nicolas Chaillan)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美國在人工智能(AI)等領域的競賽中已經輸給中國,他辭職是為了抗議美國軍方技術轉型步伐緩慢,他無法忍受中國超過美國。

除了太空戰爭之外,人工智能(AI)及網路技術等也是備受軍事關注的領域。今月初美國空軍前首席軟件官蔡蘭(Nicolas Chaillan)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表示,美國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競賽中已經輸給中國,並抱怨未來15至20年間美國也難以在此領域與中國競爭。

各國都留一手 慎防誤判

發展軍事科技未必全然是壞事。我們現在大部分的民用科技本身都是由軍用科技轉化而成,軍事科技有時是刺激科技進步的動力。但在戰爭問題上各國不管多有自信,也應該非常小心處理。

到底中國在宇宙戰及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新型態戰爭的科技的水平是否領先美國很多,其實外界不得而知。要知道,各國都視前沿軍事科技為最高機密,又怎麼會輕易公開資訊?即使偶有媒體或評論談及此,內容也不可以盡信。

美國防長奧斯汀未有正面回應事件。(Reuters)

自越南戰爭在1970年代結束以來,國際間已經有近50年未有大規模及持久的戰爭。我們現在對於戰爭的大部分常識都來自於上世代的戰爭經驗,對未來大戰的參考價值很低。無論是眾多航母編隊而所謂掌握軍事優勢的美國,又或是被指在一些領域超越美國的中國也好,都絕不應在軍事問題上過份自信,避免誤判情勢觸發不可收拾的後果。也因此,各國交流應該保持克制,堅持以和平溝通取代武力作為化解分歧,這才是避免人類再陷戰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