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要放下芥蒂 港府要抓緊人才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於本周四(16日)推出八項專及港澳青年措施,包括五年內為港青提供10,000個內地實習名額、10,000個內地就業名額和20,000個赴陸交流名額,並支持創業項目和撥出獎學金。隨着內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港青年無疑應該開拓視野,增加與內地同儕交流,藉此探索更多發展機會,但在另一方面,香港管治班子感謝中央此等惠港措施之餘,更要學習對方如何吸引各方人才進駐,設法繼續鞏固香港優勢,不能白白放任本地青年外流。
今次實習計劃崗位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中央金融單位及各行業知名企業等,交流對象遍及內地院校、企業、社區、鄉村,而創業項目則備有專項投融資對接服務、配對導師和可以入駐青年創業孵化器。中聯辦青年工作部的張志華稱措施是「大禮包」,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希望港青「抓緊國家發展,特別是大灣區所帶來的龐大機遇」。
由以往宣布的南沙合作區到近期的前海、橫琴方案,中央各個部門和機構連番幫助香港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亦利用香港以至大灣區的制度和人才優勢,推進國家在創科、金融和商業創新。港人只要有實力,北上累積經驗和闖事業可謂順理成章。然而過往幾年不少港人的眼界被政治化、兩極化的思維限制,對於前往內地發展比較卻步。隨着政治爭端得以緩解,港人——尤其是青年人——應該放下固有想法,真實感受內地城市的改變和消弭矛盾。
鼓勵青年外闖 亦要留住港人
城市發展繫於人才流動,我們固然樂見港人找到發揮所長之處,但本港同時要致力發展成為各地人才的落腳點,更要鼓勵向外闖的港人回流以及在港開設業務,否則香港只會外流人才,讓自身淪為人才培訓所。
本月初政府公布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的趨勢,表現均比以往為差。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申請數目從2019年高位回落,今年1至7月的申請數目有2,489人,只及2019年全年的四成多。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的申請數目趨勢類似,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在同期申請數目有38人,只及2020年全年的三成。
有關數字下降無疑跟反修例事件和新冠疫情有關,但人才來港意欲的減低估計亦有相當影響,像是內地人或外國人來港讀書工作三數年後便離開的情況即不在少數,例如2007至2019年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取得永久居留權的數目僅得752人,只佔同期簽證的3,498個名額中的21%,另外,IANG人士在2020年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比例估計約僅11%。從當事人和專家學者的訪問之中,房屋等生活開支高,難有科研產業化的環境,加上文化隔閡也是人才留港障礙。
借鑑例子 取長補短
相反,一河之隔的深圳則銳意成為創科都會,其吸引人才措施相當慷慨,積分入戶、個人所得稅補貼、廉租「人才安居房」、「公租房」不在話下,更重要的是大型企業落戶,提供職位和事業前景。深圳在2011至2019年的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長29.7萬人,GDP增幅平均每年8%就是證明。
每一次中央和內地城市開放給港人讀書、實習、工作、創業營商,無疑是證明中央認同港人的才能,港人大可善用機會出外見識。只是同一時間,此等措施也是港府自省的機會,檢視香港的吸引人才政策,想想如何做到「人有我優」,設法引領本地產業轉型、創造就業,禆益本地社會之餘又能壯大區域經濟。畢竟如果香港人才不斷流出,最終只會「陰乾」香港本身,長遠來說亦不利於讓它成為任何國際行業、產業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