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筆撥款檢討小修小補 難改受助者及社福員工現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社會服務界對政府的整筆撥款方法爭論不休,管理層多數支持,前線社工多數反對。勞福局成立的檢討專責小組於周一(5日)發表報告,維持整筆撥款制度,僅提出政府另外撥出一定資助給社福機構應付中央行政,另外規定機構對外交代高層管理人員薪酬,公開常設職位薪酬架構及編制等。報告的建議僅為小修小補,整筆撥款制度一天不根本改變,機構員工上下之間矛盾不能紓解,受助者亦難得到持續和具質素的服務。

整筆撥款是社署自2001年起對受資助社福機構的撥款方法。撥款基準是按2000年4月機構員工的人數及公務員薪級表中位數計算,另加公積金供款及其他費用。自此之後,社工薪酬資助額在封頂於中位數,而機構可以自行調配撥款額於薪酬、項目和其他營運開支。撥款制度改變,原意是讓資助機構靈活運用資源,按社會轉變調整服務。

政府在2001年推出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令不少機構面對減薪及縮編的壓力,要發掘不同資源及方法維持服務,營辦社企遂成為出路之一。(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報告無助員工安心

制度實行二十年,前線社工屢屢批評制度導致機構因為擔心超出預算而限制聘用人手,導致前線工作量不斷增加,同時指出機構內部和機構之間職級相若但薪酬差異可以顯著,管理層待遇媲美署長職級但同時為員工薪酬加幅封頂,以致薪酬不反映年資。另外,不少機構美其名留撥款應急,但事實是儲備超出容許水平的25%也不回饋員工。員工持續轉職、離開界別,一直困擾業界,而管理層就資源調配跟前線不咬弦,亦打擊機構內部團結和歸屬感。

專責小組提出30項建議優化整筆撥款制度,但基本上就是原封不動,只是針對外界攻擊機構坐擁小金庫和管理層薪金不透明,建議機構須披露最高三層管理人員的薪酬,公布整筆撥款儲備,以及各常設職位的薪酬架構及/或起薪點,須披露周年財務報告。資訊透明當然比封閉好,但社福機構的勞資權力關係不比其他界別均等,究竟公布機構財政、職級薪酬和職位資料能否令肥上瘦下情況收斂,機構善用財政,實在成疑。再者,專責小組得出中位數薪金計算撥款足夠讓機構支付薪酬的結論,只是來自顧問公司在146種服務協議單位挑選當中17種分析,代表性恐怕不足。

社聯、社總、社協及社福界立法會議員共同促徹底改革「整筆撥款」津助制度。(作者提供圖片)

受助人亦無得益

整筆撥款的缺點不只是影響社工飯碗,更影響服務提供。除了社工分身不暇之外,不少機構獲撥款的金額未夠日常營運,於是爭相競投其他基金或新的政府服務。撰寫計劃書固然耗費相當時間和人手,在過程之中,大機構往往佔上風,中小型機構難有發展空間。此外,此等計劃部分只有兩三年壽命,服務有機會更換營辦者,使用者或難跟機構建立長期關係,員工亦難以在同一崗位深耕,最終影響服務成效。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在月前的網誌形容服務競投和整筆撥款沒有關係,更指業界把兩者連上令他「詫異」,但是參與服務競投早已成為資助機構整筆撥款機制下的生存策略,怎能說無關係?

勞福局表示社署會與持分者商討執行細節,預計下個財政年度起逐步推行,意即不會對建議再有大幅修改。一再重申,社會服務不能完全套用市場機制,在撥款給機構和服務上一味追求彈性、競爭。早已為人咎病,政府不能再依然故我,冥頑不靈。局方會在下周一(12日)向立法會匯報,議員必須爭取政府更大程度按實際需要撥款,終結當今福利制度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