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訪歐連繫盟友 美歐利益矛盾卻漸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本周三(9日)展開了其任內首次長期外訪,期間將會在歐洲出席多個重要會議,包括在英國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然後到布魯塞爾出席北約峰會及美國與歐盟雙邊會議,最後再轉到瑞士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美俄雙邊會談。評論普遍認為,拜登此番歐洲之行旨於宣示和鞏固美歐關係並組織對抗中國的聯合戰線。然而,美歐雖然已有長期的盟友與合作關係,但是兩者之間也不是完全沒有矛盾。從多方面看,歐洲也有自己的利益要顧慮,在中國等問題上不太可能盲目附和美國。

拜登上任總統後,其外交政策最大的戰略特色是以聯合盟友應對中國。不過,這次拜登雖然親自出馬力圖遊說歐洲「美國回來了」並嘗試重掌領導歐洲的角色。歐洲對此抱持歡迎的態度,畢竟在特朗普時代美歐雙邊關係急轉直下,如果拜登能重修舊好對歐洲而言也是好事。然而歡迎的背後,歐洲也並不是無條件、盲目地附和着美國的要求,歐盟也有自己的利益要盤算,而這些利益又往往未必完全與美國的政策相合。

圖為6月9日,美國總統拜登抵埗英國,訪問米登霍爾皇家空軍基地。(Reuters)

中歐投資協定並未告吹

就在拜登準備出訪不久之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在本周一(7日)出乎外界所料地,讚揚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可以重新平衡歐洲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為歐洲公司爭取更多投資便利,他個人相信這份協定「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大步」。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於去年年底經中歐領導人完成談判,但卻因為香港與新疆問題的炒作使歐洲議會內有聲音提出要暫停審批協議的工作。最後因歐洲藉新疆存在強迫勞動問題制裁中方機構及官員而招致反制,歐洲議會稱不能接受制裁而高票通過擱置有關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討論。這一度令外界以為中歐投資協定可能石沉大海,也令一直反對此協議的美國「鬆一口氣」。

然而,協議雖然因政治原因而遭暫時擱置,但卻並非前途渺茫。一方面,對於歐盟而言,也深明白協議對歐洲而言利益巨大,可以令歐洲企業在中國有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不然也不會花了這麼多年與中國協商,如果因為一些政治爭拗便斷言廢止實在有點荒唐。也因此,歐盟只能說「暫時擱置」,而不敢果斷取消。從中國一邊看,中國即使無法打破歐洲議會那種政治偏見,但卻願意花時間進行遊說,中國最近頻與西班牙、匈牙利、愛爾蘭等歐盟國家商談,利用國與國之間的利益立場拉動歐盟。對比起由選民直選的歐洲議會,這些國家較不受到民粹對中國的偏見影響。在拜登出訪之前,歐洲理事會主席讚揚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不單顯示這份協議仍未「胎死腹中」,也是歐洲對美國宣告自己將為自己利益作出獨立行動的表態。

數字稅突顯美歐利益矛盾

除了中歐投資協定之外,美歐仍然存在一些利益矛盾,例如圍繞大型科技企業的利益矛盾。歐盟認為不少跨國大型科企都沒有盡到稅務責任,它們利用歐盟公民賺錢,亦不用向歐洲交稅。例如Facebook這類社交媒體利用了歐洲公民的資料,但卻因為不在歐洲直接經營可以避過傳統稅網。歐洲針對這些科技企業早已推出了數字稅,但由於這些科技企業多為美國公司,美國對歐洲國家單方面向美企加徵數字稅感到不滿。故此,即使拜登要與歐洲合作,但也不得不就數字稅與歐洲「開火」,威脅向英國、意大利等六國總值21億美元的貨品加徵25%關稅作為取消數字稅的談判條件。另一方面,美國推動全球最低企業稅,某程度上也是想較公平地解決一些大企業避逃的問題,但《金融時報》卻又指英國和歐洲官員認為最低企業稅只要針對科技企業便足夠,推動將金融行業豁免於外,明顯也是針對美國企業,美國自然不能接受。

圖為6月4日,瑞士日內瓦Villa La Grange別墅。美國總統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將在6月16日於這別墅舉行會面。(Reuters)

美國已處於「戰略收縮期」

除了這些利益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拜登雖然宣稱「美國回來了」,但歐洲有識之士也不禁懷疑到底這能維持多久。一方面是,特朗普及其所代表的民粹政治未完全「熄火」,在極端政治分裂的美國,誰也沒有把握2025年到底是什麼人坐在總統寶座之上。

即使撇除了更換領袖帶來的可能變化,歐洲也明白,從宏觀層面上美國正處於國勢轉捩的「戰略收縮期」。就像公元二世紀發展到頂峰的羅馬帝國一樣,當帝國繼續擴張的動力開始消去之後,帝國不得不現實地將其宏觀戰略部署收縮,例如撤出不必要的地區,放棄偏遠的領土,將持續有限的資源用於更緊迫的事情上。當下的美國也不得不如此——從阿富汗撤軍,減少不必要的軍事支出,將有限的資源全部投放到亞太地區應對中國。不管特朗普會否回來也好,美國的影響力在消減當中是不爭之事。更重要的是,美國勢力消減所製造的權力空間,歐盟未嘗不想分一杯羹。

對於歐洲而言,美國當然仍是朋友,但這個朋友不再跟以往一樣威風,不會事必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