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表面緩和 對華圍堵猶在
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周一(3日)起在英國倫敦舉行,期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除了正式會務外,亦先後與英、日、韓三國外長雙邊會談。毫不意外地,美國當下最關心的正是中國。在美英代表見面後的聯合記者會上,《紐約時報》的記者提問提到G7會議為何邀請了一些額外的國家如韓國、印度、澳洲等參加,卻仍沒有邀請重要的中國及俄羅斯。英國外相藍韜文(Dominic Raab)首先回應指,他認為有必要有一個組織可以將有「相同想法的國家」(likeminded countries)連結在一起以討論如何應對挑戰。布林肯在肯定藍韜文的理由時,又強調這並非想圍堵中國,只是為了維持國際基於規則的秩序。他甚至稱維持這個「基於規則的秩序」(rules-based order)對中國也有好處。
這次美英雙方的講話口氣顯得比較緩和,也刻意地強調自己並非針對中國,試圖減低與中國的對抗氣氛。不過,從講話中的細節看,放輕的只是表面的口氣而已,實際上卻難掩兩國以西方為中心的根本邏輯。
當中最為突出的是布林肯再次強調「基於規則的秩序」。布林肯時常於外交場合提到的「基於規則的秩序」。但如果挖深一層去思考,到底什麼是「基於規則的秩序」?如果這說的「規則」是建基於全球共識所產生的,那美國過去的歷史證明美國不單不是規則的守護者,更多次是規則的破壞者。例如美國及西方無視聯合國單獨發動了包括伊拉克、利比亞、叙利亞的戰爭、美國甚至並沒有遵守自己一手設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裁決,堅持維持一些關稅。
中國不同意美國秩序
「基於規則的秩序」代表的並非什麼國際共識,其背後的潛台詞很可能是指「美國能領先並成為世界中心的秩序」。美國強調要中國接受這個美國利益優先的所謂「基於規則的秩序」,甚至還稱維持這個秩序對中國也有好處。這對中國而言絕對是匪夷所思的講法。早在今年3月中美代表在阿拉斯加,中方代表楊潔篪就猛烈反駁過「基於規則的秩序」這講法,指「中方支持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是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而不是一小撮國家鼓吹的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顯然,中國並不同意美國的秩序是世界秩序。
藍韜文雖然並沒有使用「基於規則的秩序」的講法,但其所講組織「相同想法的國家」應對威脅,這種區分「朋友」與「敵人」的二分方法實際上跟圍堵中國(可能也包括俄羅斯)無異。美英的說法充其量只能說是外交表演,說出不圍堵及維持秩序,只是想建立自己不謀求對抗及只是維持秩序的良好形象,但對限制中國實際的立場並沒有軟化。
但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Stephen Wertheim所指出,美國並沒有遵守過什麼規則,而試圖將自己的力量視為共識並妖魔化對手,這樣的做法是危險的。拜登政府上任後對中國較前朝理性溫和,但實際的意圖似乎與特朗普政府時代沒有太大分別,只是在包裝不同。關係的問題始終在於,美國仍無法承認中國與其為平等國家的現實,試圖強迫中國接受自己的一套。近來,中美在外交場合上並沒有再發生像3月中加拉斯加般的直接激烈對抗,布林肯也答應了這周五(7日)出席由中國召國的聯合國安理會高峰會,不過兩國很可能只能維持表面上的平靜,實際上仍然是各說各話,國力對抗將進一步在台底下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