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中美經濟政策分道揚鑣
最近,中美兩國政府各自就來年的政府財政方針定下了基礎方向。美國拜登政府推出的1.9萬億救市方案已獲得參議院通過,如無意外也會在民主黨控制的眾議會通過,美國將以大量資金挽救經濟。反觀中國政府在兩會卻為來年定下了較為保守的財政政策。從中可見,中美兩國經濟政策在後疫情時代走上了兩條很不同的路。
自疫情爆發以來,美國在挽救經濟上已經投入了大量金錢。聯儲局將利率調到零及再次擴表,負債表由去年2月中的約4萬億美元跳升至6月的7.22萬億,至今仍在增加中。而去年特朗普政府也推出了2.2萬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拜登政府如果現時「斷奶」很可能會使疲弱的經濟難以恢復,必須在經濟完全恢復前加打加度再刺激經濟,逐接續推出1.9萬億的刺激方案。聯儲局的口吻也與政府一致,強調在失業完全解決之前不會退出寬鬆政策。美國應對疫情所加大的財政刺激,甚至以超越了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水平。當時財政刺激最高峰才佔GDP的10%左右,但今年卻已接近GDP的16%。
相對於美國,中國的財政政策顯得非常穩健保守。中國政府自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四萬億救市」後,而多次強調以後不會再搞「大水漫灌」。在疫情間即使被迫增加貨幣寬鬆,但也相當有節制。去年增加的M2貨幣供應高峰才約11%,不單遠低於金融海嘯時期的30%,甚至比起應對2015年經濟危機更低水平。而隨着受控,政府也很快示意幣策將回歸中性水平,致力於平穩供應。兩會對經濟方針大致以此定調,不單新一年的政府財政預算赤字率由GDP的3.6%下調至3.2%,央行與銀保監等亦紛紛放話指要保持去槓桿政策,甚至資產過熱,顯示政府有意進一步退出刺激措施。
差異趨勢將持續
更重要的是,經濟政策的差異將不單只是應對疫情的短暫現象,而很可能成為中美兩國經濟政策分道揚鑣的起點。去槓桿、精準投入,控制好負債已成為中國政府經濟政策的核心概念,事實也反映了疫情不會改變這個長期方針。但美國的經濟政策將很可能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又再出現重大轉向。
美國近年視中國為系統性對手,拜登政府提出過必須要提升美國競爭力以應對中國。要提升競爭力,那政府必然還要再加大使費,推行經濟改革。然而,即使美國已投入了數以萬億計的財政刺激,但這些金錢主要在處理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拜登政府通過的1.9萬億刺激,主要的花費仍是在對低收入人士派錢和延續失業救濟等問題,還未著手改革美國經濟結構。可以預期在1.9萬億之後,拜登政府很可能還會推出更大膽的經濟政策和預算方案,美國的負債將更進一步推高。
美國繼續發債加大政府使費,到底會否出現近來市場正擔心的惡性通脹,又或者是出現美元的信用危機,也須時間再去觀察和驗證。但中美經濟政策的差異,則很可能為中美貨幣提供一個走勢基礎。雖然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雖自今年初高位有所回落,但需求很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保持強勁,長遠而言為人民幣國際化及對資本持續流入中國市場製造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