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234」改組並非好方案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正在北京舉行,議程第七項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草案)》,盛傳立法會的地區直選被減至20席,功能組別為30席,重新引入的選舉委員會將佔40席。然而,此「234」方案並不適合香港的。

首先,根據目前立法會《議事規則》第46條,政府提出議案需要過半數議員支持就能通過,不用經分組點票。在「234」方案中,相信為建制囊中物的選委會議席將佔90席中的40席,已接近一半,加上部份功能組別的「鐵票」,意味政府推動議案可以毋須考慮直選組別以及其他界別的意見,對良政善治未必有利。

其次,是次立法會改組本身已是一次很大動作的調整。雖然考慮到反修例風波以來,中央政府和香港民主派的政治互信業已破裂,中央政府欲以政制改革來提高安全系數,但「234」方案顯然是用藥過猛,甚至可以說是霸道的方案,阻礙下一階段的互信重建。須知道稱其「鬥爭」也好,「整頓」也好,都只是現階段的手段,必須為長遠目標服務。改組方案應該盡量寬鬆,以促進中央和香港良性互動為大前提,以「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為終極目標。

寬鬆而溫和的方案更有利

事實上,以我們所知,「234」如此保守的方案,只是一些強硬派人士的立場。即使在建制派內部,也有不少人認為方案不應該過於嚴苛。在激烈爭議之後,相信中央將會決定採取「333」方案,即地區直選、功能組別及選委會平均各佔30席。當然,從民主派的角度看,他們在直選議席中既不能全數取下,在功能組別中又難以過半,最終仍然幾近無可能在立法會取得「45+」以阻止政府的議案通過。但較寬鬆的方案必然令民主派的政治影響力較大,對政府施政的監督亦較強。更重要的是,較寬鬆的方案有利於民主派與中央重建互信,重新出發。

在現階段談重建互信,一些人可能會覺得天方夜譚,不切實際。但重建互信從來都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情,而是需要一段時間讓各方沉澱及消化。2014年香港爆發雨傘運動,要求中央收回「831」政改框架,民主派翌年在立法會否決了政改方案,誰又想到2016年5月時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暨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訪港,與民主黨的劉慧卿、公民黨的梁家傑、工黨的何秀蘭以及衛生服務界的李國麟會晤,促成回歸以後民主派首次與中共最高官員的見面?

沒有人有水晶球,可以預知未來的政治發展,但由於「一國兩制」是中央治港的國策,而香港亦必須保留其獨特性,因此我們相信重建政治互信是中央和香港共同的必然選擇。即使現時仍在政治整頓的階段,採取較為溫和的方案也是較為合適,有利於長遠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