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要有刀刃向內的勇氣
中央近日正在推進愛國者治港的落實工作,建制派齊聲附和。一些人對此有所微言,微言之處並非反對此原則,而是不滿當前有份治港的愛國者多是庸碌之輩。悲觀者甚至慨嘆,從愛國者中根本找不到有能者治港。一旦這是現實,那實在是香港的悲哀,「一國兩制」的不幸。
雖說香港社會已經黃藍二分,深度撕裂,但在一些事情上還是有相近的意見,例如認為特區政府的防疫工作時有甩漏。近日,內地學者田飛龍在香港報章撰文表示,「中央決心打造的不是橡皮圖章或忠誠的廢物」,亦引來一些人的共鳴。此處當然並非指建制派已為「忠誠的廢物」,但社會是否有此憂慮呢?不少人心中有數。
建制派出了哪些人才?
我們常說,建制派是廣義的管治聯盟。他們一直在立法會佔多數議席,常有代表在行政會議,甚至加入政府做官的例子也不是少見。但政績如何呢?歷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的劉江華是民建聯出身,任內無甚建樹。工聯會的何啟明去年起出任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但他為基層提供了什麼,市民難以看到。周三(3月3日)何啟明在立法會表示「失業人士不等於困苦,有些人失業但較有錢」,便惹來黨友郭偉强炮轟。
平情而論,香港經歷了兩年風風雨雨後,建制派不是察覺不到改變的需要。民建聯的「變革香港」宣傳便可謂鋪天蓋地,由社區橫額到的士車身莫一不是。但由1月提出到現在,民建聯除了在口號之外,實際變革了什麼,這個問題仍然不易回答。對於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他們只看到「在應對疫情和提振經濟方面均有所承擔,但支援失業人士方面仍有不足」,似乎未意識到公共財政的根本缺憾以及產業政策乏善可陳。民建聯主席李慧琼曾表示會派更多人加入政府出任問責官員,副主席陳克勤預告將舉辦「政道」治政理念研習課程,找來前特首梁振英、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等教授從政理念。但若然建制派對香港的結構問題未有充份的掌握,這樣能培養出什麼人才?再派多兩個劉江華和何啟明之類進政府,又有何用?
徘徊政爭只會耽誤香港
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1988年提出「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時,乃是基於對中國發展困局的深刻認識。他指出中國從1957年開始耽誤時間,再到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政治局面一片混亂,經濟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即使在粉碎「四人幫」以後還因為「兩個凡是」而徘徊了兩年。今天的香港經歷了雨傘運動和反修例運動,新冠疫情又暴露了嚴峻的經濟及社會問題,向來被視為愛國者、有份廣義治港的建制派,是否意識到問題的根本?抑或他們仍然受一些意識形態影響而要繼續徘徊在政治鬥爭,耽誤香港的年日?
不知道是因為非建制派已經被《港區國安法》壓下去,抑或因為中央政府近日正推進愛國者治港,建制派內部甚至出現了「鬥左」的傾向。立法會議員田北辰便向《香港01》接示,可能藍營內一些人「爭住表現自己」,刻意放大彼此分歧及互相攻擊,結果在另一個層面「搞亂」香港社會。
當中央正忙於推進愛國者治港的制度時,建制派要做的不是忙於尋找鬥爭對象,更不是流於形式主義地高呼愛國愛港,而是要有正視問題的自覺和刀刃向內的勇氣。問題者,即為何過往愛國者未能令香港善治,如今社會離心離德,市民選擇移民。刀刃所向者非同儕,而是向自己動刀,先變革自身。他們不應忘記中共對於幹部的要求是「又紅又專」,前港澳辦主任王光亞對於香港特首的要求除了愛國愛港還包括要有管治能力及得到市民擁戴。若以為能單單打着愛國的旗號就能在政壇乘風而上的話,那便是過於天真,看不懂真正的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