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勢成東方科研基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彭博》周二(26日)以「世界危險地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為題,指近來美國、日本和德國的汽車業或會因晶片短缺被迫停工,並需要向台方求助,反映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核心地位和戰略價值。而且台灣的優勢產業不只有半導體生產,科網龍頭Google的辦公室近日亦在新北市啟用,是為美國總部外全球第二大的研發基地。台灣能做到產品輸出及科企引入,成功之道離不開官方產業政策的支持。

近日全球車用晶片陷入短缺危機。據《彭博》報道,若然半導體生產商無法如期出貨,不但會導致德國的大眾汽車被迫停工,連帶本田汽車位於北美的五間工廠亦要大降產量。這次供應鏈危機使得車廠不得不向台灣求援,也因而突顯台灣半導體業的戰略地位,其重要性好比石油運輸的霍爾木茲海峽,以及航運業的蘇彝士運河,堪以主宰行業命脈。

台灣並非半導體供應商的唯一之選,而美國、荷蘭、韓國和日本亦有與之匹敵的對手,但在晶圓代工上,台灣的全球佔有率高達64%,當中大多都由台積電承包。而這家「護國神山」企業,其資本支出亦已佔台灣民間投資13%,即約佔本地生產總值(GDP)6%,僱用人數逾4.6萬,並穩佔台灣半導體出口比重三成。台積電獨霸一方的成就,雖然可歸功於其創辦人張忠謀的商業頭腦,但當局早年扶植半導體行業的產業政策亦不容忽視。

政府吸引民間投資

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後,台灣當局意識到密集勞工行業發展停滯,銳意發展高科技行業分散風險,而台積電連同40餘間民企,就是由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轄下機構轉化而成,故可算是官方產業政策的產品。這些民企各有專業範疇,發展歷程大多都是由政府先投入資本,吸引民間投資,以及用官方之力引進國際的領先技術,再轉移到民企負責改良和普及化。更重要的是,當局推動產業發展時並非單純撥款資助,更有設定具體目標和成效準則。例如1975年欲建立晶圓量產技術的「設立積體電路示範工廠計畫」,以及1983年促成台積電成立的「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發展計畫」。即使現時台灣半導體業已穩坐全球半壁江山,當局近年亦有再推「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產業創新條例」等政策,協助行業鞏固優勢。

如同台灣由勞動密集過渡至資本密集的過程,台灣近年除了有政策鞏固現有優勢,同時亦有開發潛力的經濟發展規劃,吸引國際科網龍頭前來投資。去年發布的四年發展計畫中,綜合規劃處將資訊及數碼產業、綠電及再生能源等行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並另設立「亞洲.矽谷推動方案」,推動經濟數碼化轉型。具體而言,台灣當局除了主動向Google、微軟等國際企業招手,加碼投資台灣,同時亦會為來台工作的外國人提供稅務優惠、成立「亞洲.矽谷學院」,以及修訂相關法規,釐清新型商業模式的法律灰色地帶。與此同時,Google過去十年的網路基建投資,合共亦在台灣創造了7.2萬個工作機會。

產業政策不能只是口號

目前Google在台灣員工超過2000人,主力招聘軟硬體工程、資料中心、銷售與業務營運、行銷、雲端服務等人才,並計劃2023年在遠東通訊園區內增設第二座辦公室。Google願意不斷提高對台灣的投資,地方政府亦功不可沒。例如去年9月Google宣布在台中雲林縣購地興建第三座資料中心前,雲林縣當局已修繕供水、供電、污水處理設備,以及修建科技工業區的對外交通,減低外資前來設廠的憂慮和不便。

儘管亦有論者批評台灣的產業政策過度傾斜,造就出如台積電般的獨角獸,使至經濟結構極度依賴單一企業,但台灣半世紀的產業轉型成功,也是有目共睹。當中除了有賴民間人才和國際資本,政府在引導經濟活動上亦有其主導角色,吸引Facebook、Google和微軟等科網龍頭。香港政府以往提出「六項優勢產業」,以文創、教育、醫療、環保、創科、檢查認證作為增長的新動力,但至今仍然流於口號,實在應該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