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中不約而同反壟斷 遲來的科企監管革新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為什麼「Google」成為了「網上搜尋」的代名詞?為什麼阿里巴巴在中國零售市場的活躍消費者多達八億,即每兩個人最少一人是常客?我們或許認為這是市場自然而成的結果,是相關產品或服務優質而吸引消費者。但最近兩個月,美國、歐洲及中國政府對Google、Facebook、阿里巴巴等科技巨企連環發拳,指控他們壟斷市場,便說明了所謂的市場結果並不自然,甚至可能正在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今年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聯同11個州向Google提出反壟斷訴訟,罪狀有三。第一,Google透過與其他公司的合作協議,包括要求自己的瀏覽器置於手機上,排斥競爭對手,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根據司法部,蘋果的iPhone電話曾經使用微軟開發的Bing作為預載搜尋器,但Google每年向其支付80億至120億美元,以換取蘋果產品的搜尋器選用Google。第二,Google借助龐大的市佔率,迫使企業支付「路費」,才能讓廣告到達目標客戶。第三,用戶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被迫接受Google受爭議的私隱保護做法。

Google的辯解不難猜測,就是歸因於用戶的個人選擇。Google沒有強迫消費者用其產品,而是市場上的對手太弱,是用戶自己選擇使用Google。而在法律上,這宗反壟斷訴訟的關鍵在於Google的服務基本上都是免費的,包括使用瀏覽器及網頁搜尋器都不用花錢,未必構成壟斷罪成的必要條件 —— 造成用戶損失。但換個角度看,若非Google在客觀現實上壟斷了市場,焉知消費者不會有更好的選擇,從而有更好的服務供應?市場上缺乏競爭,不就意味着消費者正失去潛在的更好選擇?這就是司法部眼中的「用戶損失」。

若非Google在客觀現實上壟斷了市場,焉知消費者不會有更好的選擇,從而有更好的服務供應?(資料圖片/美聯社)

若說與其他科企合作組成一條龍消費鏈是一種壟斷,另一種更明顯的做法是收購市場上的同類競爭者,而這就是Facebook正面對的指控。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與超過40個州在12月9日入稟控告Facebook違反競爭行為,指其有「破壞模式」(Destroy Mode),當正面競爭對手出現時會嘗試收購,若對方拒絕則直接迫害,限制第三方應用程式與其競爭對手合作,最終摧毀對手。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要求Facebook分拆業務,意味或要出售WhatsApp及Instagram兩個大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將來有大型收購時也可能須獲當局批准。

在大西洋彼岸,大型科企也被歐洲各國政府盯上。歐盟委員會上周二(12月15日)提出《數碼市場法》和《數碼服務法》立法草案。根據前者,被定義為「守門人」(gatekeeper)的企業不得使產品在自有平台上排名凌駕於競爭對手,並要與競爭對手和監管機構分享指定數據等,否則最高可罰款相當於年收入一成,甚至剝離相關業務。守門人準則為過去三年內在歐洲年收入不低於65億歐元,或在上一財年平均市值達到650億歐元、並在至少三個歐洲國家提供核心服務,市場預期Google、Facebook、亞馬遜(Amazon)、微軟、阿里巴巴、字節跳動、三星等均為新例的目標。《數碼服務法》則要求科企履行社會責任,包括為仇恨言論、虛假信息及恐怖主義信息把關,違者面臨最高相當於其年收入一成的罰款。

毋庸置疑,在未來預計需時兩年的立法過程中,科企將會在布魯塞爾遊說「減辣」;即使立法後,他們亦會動用強大的法律力量為其利益辯護。美國方面,當局能否證明Google等科企對消費者造成具體傷害,也是未知之數。但可以肯定的是,歐美政府已經在修正其過往對待科企的寬鬆立場,甚至不惜冒干預市場、扼殺創新的批評,出手協助市場恢復平衡。而在差不多同一時間,中國政府的反壟斷步伐更是全面而有系統性的。中央政府先在11月10日頒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一個月後就針三間互聯網背景企業 —— 阿里巴巴投資有限公司、騰訊控股子公司閱文集團及深圳市豐巢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在收購其他公司時未有及時申報,各罰款50萬元人民幣,雖然只是小懲大戒,但亮劍意味極為明顯。

中國市場監管總局早前發出公告,阿里巴巴、閱文及深圳市豐巢網絡等三家企業,因違中國《反壟斷法》,遭各罰50萬元人民幣。(資料圖片)

平台經濟擴張 壟斷犧牲選擇

阿里巴巴目前業務版圖涵蓋零售、金融、物流等多個行業,直接或間接持有銀泰商業、蘇寧易購、居然之家等零售巨頭,還有圓通速遞、百世匯通等物流企業,金融服務方面的螞蟻集團、網商銀行等。騰訊的投資版圖更巨大,據內地媒體報道涉及超過800家,其中70多家已上市,逾160家是市值或估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平台經濟企業愈做愈大的同時,小商戶與民眾開始抱怨它們壟斷市場。

內地互聯網商業發展初期,由於初創企業仍未成長至需要政府注視的地步,再加上擔心打壓創意,當局往往對其發展過程中的越軌行為「隻眼開、隻眼閉」。然而,時至今日,當年弱小需扶持的科網企業早已發展成尾大不掉的巨無霸。執政者和民眾對阿里巴巴、騰訊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它們有能力與亞馬遜、Facebook、Google等美企爭一日之長短,證明中國發展成就驕人;恨,是因為它們對國計民生形成一定程度的干擾,帶來治理上的難題。

隨着互聯網經濟在相對自由開放的市場中茁壯成長,以及隨之而來對生活的深度介入,政府有時顯得進退失據,監管者在監管措施上的更新速度往往追不上經營者的狡猾,諸多監管問題也就逐漸浮現。現時,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互聯網巨頭已經建立自成體系的平台,利用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呼風喚雨,小至叫外賣,大至金融融資,都以高科技名義進行。無可否認,高科技確實很方便,但風險亦如影隨形,這些都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重要背景。

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互聯網巨頭已經建立自成體系的平台,利用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能等技術呼風喚雨。(資料圖片)

有形無形之手 必須互相協作

經濟領域有兩隻著名的手,其一是市場的「無形之手」,另一是政府的「有形之手」。一般而言,「無形之手」在資源調配上較有效率,但在人類自私本能的驅使下,可能會引發經濟及金融危機,結果在市場失靈下犧牲大眾利益,因此有時需要「有形之手」監管和調控。但「有形之手」不能掌控一切,否則會削弱經濟活力,導致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從實踐上看,兩隻手總是處於既互搏、又協作之中,許多國家亦在這個過程中累積經濟管理上的豐富經驗。美國早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便訂立一系列《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旨在避免消費者因壟斷而少了選擇。美國歷史上亦不乏超級企業被針對的先例,例如被指利用激進價格打擊競爭對手的標準石油(Standard Oil),便在1911年遭最高法院裁定非法壟斷,後來被分拆成數家企業,部份發展成人們熟知的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雪佛龍(Chevron)等。

廿一世紀有廿一世紀的難題。如今互聯網經濟已成煞不住的潮流,問題在於政府應該聽之任之,抑或果斷監管。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2日在江蘇調研,參觀清末民初實業家張謇的生平展覽時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也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習近平的意思清晰不過:民企不能只顧盈利,也要人文關懷。以此推論,科技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演算法、人工智能擴充業務,也可以像螞蟻集團那樣從科技行業「撈過界」到金融業,但總須像張謇那樣重視實業的人才,並要牢記「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宗旨。

10月底的中共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說的是「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必須互相協作,一方面沒有排除市場的積極作用,畢竟市場若能有效運作,確實可以帶來福祉;另一方面亦強調政府功能,特別是在市場失效時進行監管和調節。在這個管治思維下,科技企業可以繼續發展,但不能以壟斷取代競爭,不能無序擴張,一切要拿捏得宜。

10月底的中共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說的是「無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必須互相協作。(資料圖片/新華社)

擾亂市場秩序 政府有責調節

壟斷與資本無序擴張兩大問題均是源於市場自身,並非來自於政府「有形之手」。壟斷是指特定企業利用市場本身存在不公平和資訊不完整的現實,淘汰競爭者,達致操控市場和獨佔利益的手段。至於資本無序擴張,重點不在擴張,而在於無序。任何企業都有擴展業務的動機,但一去到無序的地步,就會發生諸如盲目投資、過度放貸、過度透支等現象,繼而產生金融和經濟系統性風險,一旦觸發引爆點,便會造成經濟災難。以螞蟻集團為例,它以科技公司身份繞過金融監管,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更大問題在於槓桿率太高,有報道估算去到60倍、甚至超過100倍的程度,等於把潛在風險留給銀行體系和整個社會。

在部份港人的思維中,政府干預自由市場是不可取的。但無論中西,監管不是要消滅市場,而是要為市場這匹烈馬套上轡頭,以免社會整體福祉因其橫衝直撞而遭受戕害。烈馬有騎師策騎就不致於亂衝亂闖,牠不會因套上轡頭就跑不動,反而可在引領之下直奔終點。以馬為喻,科技巨無霸正處於被套上轡頭的階段。香港沒有 —— 或樂觀而言是未有 —— 自己的科技巨企,但不代表壟斷和無序擴張並不存在。地產商便向來被視為壟斷了香港市場,甚至有「地產霸權」之說;香港的樓市是陷入失序多年,當局盲目鼓吹置業的做法更形同令市民承受泡沫爆破的巨大風險。到底這樣的市場是在令消費者受惠,還是只得企業巨獸獲益?答案不言而喻。當美歐中均在市場因壟斷而失序時果斷介入,香港政府需要思考的不是要繼續放任不管還是要出手調節,而應該是採取哪些手段協助市場恢復平衡。

上文節錄自第24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21日)《美歐中不約而同反壟斷 遲來的科企監管革新》。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歐中不約而同反壟斷 遲來的科企監管革新

「有形之手」出手 馬雲們顫抖了嗎?

全球掀起反壟斷風潮 何時輪到香港?

康健中心成效未如預期 基層醫療緣何停滯不前

華語網絡文學二十年 從消閒讀物到文化輸出

當機械人炒得一手好菜 職場自動化 員工出路何在?

攻克半世紀難題 AI或掀醫學科研革命

2020年電影業回顧 票房暴瀉 改變放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