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錯失了兩次改革機會 政治精英請反躬自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民黨主席、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接受兩位在英國修讀法律的年輕人訪問時,大談香港政局與環球政治,其間以美國國會山莊騷亂為例,反問香港示威者「普選」是否就是一個解決社會動亂的方案,同時又認定民主並非解決所有政治及社會問題的唯一選項。無可否認,確有許多香港人在爭取民主普選,甚至天真地認為這就是「唯一選項」,但政治領袖要帶領香港走出困局,應該做的不是輕率否定民主,而是思考香港實行民主需要什麼基礎,以及政治精英應如何建立、鞏固這些基礎,好讓民主變得高質。可惜建制派卻一直沒有做好這些工作。

許多人都在談論深層次矛盾,雖然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可能有分歧,但大體上都同意香港已陷入失治。其實,深層次矛盾並不高深,簡單而言就是各項領域都缺乏公平正義——社會經濟受少數既得利益者把持、分配嚴重不均;政制追不上時代要求,以致無法充份疏導民意進體制之中。但處理社會經濟弊端和政制缺失,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如果只有社會經濟改革,但政制發展持續滯後,等如未能落實《基本法》第45條;但如果空有「普選」但在社經領域上缺乏公平分配,政治可能會變得高度民粹。事實上,從美國發生「佔領華爾街」,以及特朗普這種蠱惑人心的政客入主白宮可見,民主普選也有可能淪為低質的政治實驗。從這個角度而言,葉劉對民主選舉有所質疑,並非毫無道理。

+23

某程度上,葉劉也知道香港的問題所在。2014年雨傘運動後,她便提議要妥善處理房屋、產業和教育問題,收窄貧富差距,而在反修例運動期間,她亦批評政府在房屋等問題上令年輕人看不到出路,產生怨憤下走上街頭。可以想像,如果能夠沿著上述思路去推動社會經濟改革,通過產業多元化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出路,以及通過完善分配避免財富過度傾斜,社會怨氣不致於那麼多,在這個基礎上實踐民主,即使香港出現類似特朗普的極端政客,也不會有太大號召力。

改革是唯一出路

問題就在於,像葉劉那樣的精英即使早在2014年就有正確認識,但卻沒有具體動作。將來大家或許只會記得她熱衷狙擊BNO,卻沒有運用前特區高官的豐富行政經驗、行政會議成員及立法會議員的雙重身份,督促政府改革。其實不只是葉劉,整個建制陣營都有這個毛病。雖然有點事後孔明,但如果在傘運後執政聯盟就開展有意義的社會經濟改革,或許未必有旺角暴動和反修例運動。我們錯失了兩次改革機會,現在還要錯失第三次嗎?

葉劉與兩名法律系學生談論「美國即將換上新總統」,未知她是否看到拜登有意在經濟管理上擺脫不干預舊習。對美國來說,這是通過克服不平等、藉以掃除民粹主義、繼而重建高質民主的嘗試。雖然香港和美國不能簡單類比,但箇中原理卻是一樣——只要我們的精英能夠盡快啟動社會經濟改革,處理房屋、就業、交通、醫療、安老等問題,讓市民看到到希望,屆時再按照「一國兩制」原則發展《基本法》承諾的民主普選,絕非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