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抗疫救市辦法多 問題在官員決心
本年初起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雖然本港疫情未如西歐國家嚴峻,但醫療系統已面對沉重壓力,同時經濟亦陷入沙士以來新一次低谷。立法會近日發表了《2019冠狀病毒病帶來的挑戰及經濟影響》,當中不少外國經驗可予借鏡,並作為日後防疫抗疫的新措施。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全球幾乎無一倖免。截至上月底,本港每一百萬人約840宗感染個案,低於全球平均數7,500宗,但本港所經歷的四波疫情,也對醫療系統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政府稱首批疫苗最快下月到港,但要做到群體免疫亦至少多須半年時間,期間疫情再現反彈不出為奇,故政府亦要及早準備對策。
疫情使到本港早已不勝負荷的醫療系統百上加斤,上周醫管局更須公布多項應對方案,包括削減非緊急服務,以騰空資源應對第四波疫情。雖然抗疫乃是當務之急,但這難免會對長期病患者帶來不便。如立法會引述OECD的倡議,由於疫情已佔據各國常規醫療服務資源,各地政府亦有必要發展遠程醫療,盡量為各項醫療服務拆牆鬆綁。對於本港而言,醫療數碼化不但可減少病毒的傳播,既可照顧長期病患者的醫療需求,長遠而言更是解決醫療系負荷過重的方法。
直接助僱員 消費券可取
經濟層面上,本港失業率已顯著上升至16年高位6.4%,失業人口達26萬人。縱然港府一直強調已經史無前例地動用大量公帑,推出各項紓困措施,惟近日港府再度收緊限聚措施,無疑會使本港經濟雪上加霜。特首林鄭月娥預告本月下旬再推財政支援時,惟其必須集中資源,並借鏡外國經驗,如僅讓被強制停業的店舖申領工資補貼,又或是按收入跌幅制訂補貼水平等。這都可避免重複兩輪「保就業」計劃為人詬病之處。
撇除增加僱主誘因來穩定就業市場,港府更應考慮從市民的消費誘因入手,一方面既能減少行政成本,二來亦不會再現「保就業」的漏洞。例如日本政府為挽救受重創的餐飲業,已推出為期4個月的「Go To Eat」計劃,讓市民用餐後可獲得點數回贈,下回當作現金使用;台灣和韓國則分別推出「振興三倍券」計劃 和八大類消費折扣券。這些消費券措施既不會像「全民派錢」般有延後消費的問題,更可讓民眾可按其緩急輕重決定用途。
長遠而言,政府亦要重新審視推行失業援助金的可能性。誠如立法會研究指出,儘管政府已放寛綜援計劃下申領失業支援的資格,但「由於整體資格規定仍屬嚴苛,只有約7%的失業人士申領該項綜援資助」,足見現行政策大有漏網之魚。縱然疫苗指日可待,但疫情一天尚未完全平息,政府亦要汲取過去一年抗疫經驗,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