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協定才是中歐關係真正的風向標
上周五(4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中方主席劉鶴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 Dombrovskis)就中歐投資協定進行視像通話。據內地官媒引述雙方進行了建設性的溝通。先前雙方的會議之間曾經表示談判已到最後階段,會盡力於年內簽署協議。
中歐投資協定雖然不涉及關稅增減的問題,但與RCEP投資部分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都是以「黑名單」取代「白名單」制處理跨境投資問題。中國與歐洲有大量的投資關係:一方面中國想打入歐洲市場增加多樣性,以及通過投資收購等方法快速改善自身技術短板;另一方面,歐洲也希望能更無限制地打入龐大的中國市場。
中歐合作仍未破局
不過,縱使中歐商人有如此大的互惠互利動力,但中歐的政治磨擦卻為協議增添了不少困難。尤其是今年以來,中歐關係變得非常不穩定,為協定推進蒙上了非常大的陰影。特朗普自2017年成為美國總統後推出多種單邊主義的政策,不單對為盟友的歐盟也揮動關稅大棒,也於多個國際組織退群,的確令歐洲感到心寒,也許對中歐談判有利。不過特朗普於今年大選敗選,拜登已表示會與盟友重修舊好,歐盟方面馬上展示出要重修跨大西洋關係的誠意。外媒多次引述雙方高層消息,指雙方正努力建立起共同應對中國的戰線,顯然為中歐推進協定帶來負面影響。再加上,2020年新冠大流行令國力平衡快速重整,中國崛起的實感再次迫使一些歐洲政客提升對中國威脅的評估,使得與中國做生意的吸引力變相減低。而今年中國家推動《港區國安法》也再次打擊中歐關係,無疑為投資協定的推動再添困難。
不過換個角度而言,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至今尚未破局,也說明中歐雙方亦未到不能合作的地步。更現實地講,中歐是否能簽署協定,才是真正影響兩個地區版塊未來國力與經貿關係的實際因素。一旦簽署了,中國與歐洲的資本將會更高度的融合,變相彼此對於大西洋彼岸的經濟依賴程度也會下降,而中國也可以更快速地重新分散投資以及吸納歐洲的技術,對中國而言自然是有無比益處。從這點看來,即使歐洲國家在外交場上仍繼續對中國質疑與聲討,但畢竟只是流於口水戰的程度,不會為國家利益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也只需要在外交上官式應付即可。
外交是國力的延伸,而在當今之世,除了軍事手段,經濟便是國力的重要指標。故此,觀察中歐雙方能否順利推動投資協定,才是了解中歐關係未來發展的關鍵。上月中國才跟「東盟+5」等15國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如果能再下一城於今年內推動中歐投資協定,不單會為中國布下未來全面的多邊經貿戰略根基,也將為即將接任美國總統的拜登製造一個非常不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