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只要爭取加入RCEP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日(15日),中國、日本等五個國家及東盟十國簽訂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周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時,便提及RCEP的發展潛力,指出一旦組織各國開放新成員之時,香港很樂意就加入而展開對話。
RCEP簽署國家的總人口與GDP皆約佔全球的三份之一,是現時最大的區域自貿區和經濟合作組織,也是亞太區內最具潛力的經濟發展區。追求加入RCEP的方向值得肯定,然而香港並不應只停留於爭取加入的程度,更應該思考如何能更如利用RCEP的平台進一步優化本港的經濟發展結構。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圖中),昨晚(16日)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視像會議。(政府新聞處圖片)

降關稅難惠及香港

根據RCEP,各國會在10至20年內逐步消除彼此之間的關稅,整體關稅廢除率將達91%。尤其是當中還包括了中、日、韓三個東亞大型經濟體,這將是三國首次大型廢除關稅的協定。這對區內的貿易量和經濟活動將會帶來很大的刺激,然而對香港卻沒什麼特別大的幫助。

跟簽署的人口大國很不一樣,香港是城市經濟體,進口本來就幾乎不設關稅,而且貨物生產和出口都非常有限,很難受惠於關稅撤除。即使想再工業化,但香港並不掌握關鍵科技產品製造,高端產品與日本和內地難以競爭。論低端產品,香港的工資高昂,也難與東南亞一些較落後國家競爭。即使地區貿易發達有可能會刺激到本港的貨物轉口業務,但這本身與香港是否加入RCEP沒有關係。

把握RCEP打開的大門

既然如此,那香港要從加入RCEP中找到利益,便須從服務貿易與投資這兩大方向著手。RCEP協定比起既有的「東盟+1」協定的另一大著眼點是進一步開放了服務貿易大門與投資選項。過往的協定以「白名單」操作,只有特定經批准的領域才開放予外國企業和投資。而RCEP則改以「黑名單」方式操作,即只有特定已加入黑名單的領域才禁止或限制外國企業進入或投資,比起「白名單」更進一步方便外國服務與投資。

2020年11月15日,東盟十國以及中國、韓國、日本、澳洲、新西蘭等國家領導人以視頻形式參加RCEP簽署儀式。(新華社)

香港如果能加入RCEP,固然亦能享受這些便利,有助香港資金找尋國外機遇。不過,縱觀香港的情況,除了與內地有緊密的經濟連繫外,與東盟等國家的經貿關係卻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香港在東盟的服務貿易的投資並不算特別理想。從東盟出版的《東盟投資報告2019》中可看到,從2014至2018年間香港在東盟地區的「外來直接投資」(FDI)只有53億美元,當中在香港相對有優勢的金融服務業只有23億美元,遠遠落後於美國的116億和歐盟的49億。

當然,香港的經濟體量雖然不如美國與歐洲,但無疑在東盟等地區的服務投資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其實早在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時,已有研究指香港一些服務企業公司因滿足於本地回報,對投資東南亞等「一帶一路」地區欠缺興趣。固此,香港未來要做的並不只是爭取能加入RCEP,而更須鼓勵企業有長遠目光,發揮創意找尋更多海外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