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開放將邁出第一步 考驗官員智慧與應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周三(11月11日),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等六名官員,公布新一輪的防疫措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於與新加坡的「旅遊氣泡」和粵澳港人「回港易」免隔離計劃。

新加坡旅遊氣泡將於11月22日開始,初期每日有一班往返新加坡與香港的專屬航班,每次最多只載200人,到12月7日航班數目每日增至兩班。「回港易」計劃將於11月23日開始,供過去14日在粵港澳區域的香港居民申請,初期深圳灣口岸每日名額3千個,港珠澳大橋每日名額2千個。兩個計劃皆要求抵港人士需持出發前三日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而對於新加坡旅客,港府更是要求在出發前的核酸檢測外,再加一道抵港後於香港機場的即場檢測,起到雙重保險的作用。

11月23日起,符合條件的內地港人回港可免隔離。(資料圖片)

當局需應變方案

通關先在小部分群體試行,能夠較易控制風險。而用較為嚴格的核酸證明取代隔離檢疫,也能更有效率和方便,幫助香港邁出有限度開放的第一步。惟目前方案也有值得進一步探討完善和警惕之處。

比如,新加坡旅遊氣泡有明確的叫停機制,即當有一方在一星期內的無關聯確診病例每日平均超過五宗,計劃則會暫停至雙方無源頭個案每日平均少於五宗才會恢復。然而「回港易」計劃則暫時沒有設定明確的叫停機制和備案。雖然從目前公布的數據上看,廣東和澳門都屬於低風險地區,輸入風險理應不高。但隨著回港政策的寬鬆,聖誕假期和新年假期的鄰近,人員流動性或加大,或增加一定的挑戰和風險,港府若制定明確的干預或叫停備案,一方面可以避免社會將來陷入爭執或舉措不及的風險中,一方面也能讓香港市民更有信心接受該計劃。

封關已久,經濟和民生的需求有促使社會必須邁出這一步。惟由於外圍疫情升溫,而香港內部第三波疫情仍未完全斷尾,不時仍有本地無源頭個案,兩個對外開放計劃可以說是在具挑戰的大環境下進行。因此,政府須拿出十二萬分的警醒和萬全的準備,帶領社會在疫苗普及前尋求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