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後經濟未明朗 政府應積極介入
倘若萬聖節假期後新增確診個案有限,香港疫情可謂穩定。但在經濟方面,影響尚未完全浮現,特別是旅遊、餐飲等行業的失業率難言見頂。此際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卻判定,本港經濟情勢轉趨穩定,未見第三輪保就業計劃的需要。這看法很可能是誤判現實,使施政未能貼近社會脈膊,無助應對危機。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周日(1日)在其網誌表示,由於本港疫情開始紓緩,「勞工巿場亦有穩定下來的跡象」,並引用勞工處接獲的職位空缺數目來佐證其論述。但對經濟前景抱有樂觀態度的官員亦不只有羅局長。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周六(31日)接受訪問時亦形容,現時本港經濟情況似乎是谷底整固,故港府不會推出第三輪保就業計劃,並相信與內地通關可對經濟起刺激之用。
結業潮或年底出現
縱然陳茂波認為未來的經濟情況仍取決於疫情,但即使沒有下一波疫情,本港的經濟前景亦未必如兩人預期般樂觀。首先,上述判斷的假設冬季的疫情穩定,至少不會發生像第三波疫情的嚴峻情況,惟本地感染個案一直未能「清零」,近日乍現Staycation群組,隱憂尚存;其次是不少僱主申請第一輪保就業計劃後,卻發現疫情將較預期長,不僅削弱政府再以派錢利誘僱主「保就業」效用,更反會以裁員或結業抵擋經濟寒凍,特別是觀乎旅遊業當下的慘況,行業年底出現結業潮實不足奇。
再者,羅致光以工作職位空缺的總數來判定勞工巿場穩定下來,亦有值得斟酌之處。一方面,勞工市場出現大量空缺,不必然是企業擴張的結果,亦可能是近月企業裁員後,公司欲以年資淺、薪金低的員工作為替補,達節流之效。另一方面,即使職位多了,也不等同這些空缺將可吸納全數失業大軍,反而更須端視職位要求與求職者技能和意願是否吻合,故主事官員自然不可以過份樂觀,只顧減低民眾的危機感,而欠缺未雨綢繆的遠見。
雖說政府推出兩輪防疫抗疫基金後,港府本年的預計綜合赤字已逾3千億元,但由於疫情仍有捲土重來的可能,故當局需要調整抒困和經濟刺激措施的針對性。尤其是消費旅遊和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已分別高達11.7%和9.5%,而20至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更突破兩成,情況令人憂心。因此,即使當下疫情漸見平穩,港府亦應以兩條腿走路,盡可能設想不同情境的應對方案,摒棄靜觀其變的作風。這樣才能適時應對轉變,減少錯判經濟前景的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