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暫緩上市 折射中國金融政策思維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史上凍資最大的IPO螞蟻金服繼周一(2日)被中國政府四部委約談之後,周二(3日)晚突公布暫緩上市,以滿足監管機構的需要。螞蟻上市「臨門撻Q」,大出外界預期,更影響到一眾廣大認購新股的投資者。不少人猜測螞蟻暫緩上市是因為其實際控制人馬雲在10月24日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與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的發言有衝突而「得罪」了政府。然而,考慮到中國政府向來對金融機構的理念,螞蟻遭叫停應該是有跡可尋。

馬雲被約談引致螞蟻金服暫緩上市,與馬雲10月24日的發言有多大的直接關係,說到底外界都只能純粹猜度。與其斷言馬雲得罪了王岐山,倒不如將這理解是兩人各申己見。馬雲是商人,目的是賺錢,他提倡「去監督化」或「去規則化」(de-regulation)希望當局減少對其可能業務的監管和制約,是為自己的業務著想。相反,王岐山強調要對金融作出監管,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則代表了中國政府對於金融的理解。

2020年11月3日,螞蟻集團被叫停上市計劃。這一事件引起廣泛關注。(AP)

金融為了服務實體經濟

從過去不難看出,中國政府對於金融業務的風險一直存在極大戒心。尤其是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海嘯後,中國政府更是不忘前事之鑑,對金融管理往往是如履薄冰。而且,中國亦曾推行財政寬鬆政策,不無金融系統性風險,因此得不斷強化金融監管。其中,新型態的金融服務突破了傳統金融服務的概念,初時欠缺監管,一方面令這些行業得以「本小利大」急速發展,但也造成了金融風險。數年前,中央政府對網上小微貸款平台收緊監管,引致了這種盛極一時的次金融模式息微,正是政府開始對症下藥。螞蟻金服也是新科技金融服務,中央對其萬加小心,無疑是為了防止金融風險。

如果對於互聯網金融不加監管和約束,螞蟻科技標榜的金融為實體服務、為小微企業服務,滑向變相高利貸和金融投機,重演中國互聯網金融(P2P)暴雷的危機或許只是時間問題。(視覺中國)

另一方面,中國也從金融海嘯一事中意識到西方金融體系「尾大不掉」的問題,若然經濟成果與利潤只集中於金融行業,長遠而言對實體經濟會造成巨大傷害。故此中國一直提倡普惠金融,簡單而言就是「金融是為了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業的目的並不能「殘民以自肥」,而是做好其「輔助」的角色幫助經濟發展。在同樣的邏輯下,一旦碰到經濟困難,金融業便是第一個應該「讓利」幫助實體經濟恢復的行業。去年貿易戰深化時,中國面對經濟困境時便推行對中小企業「精準投入」,著令銀行以相對比較低的利率向中小企業貸款。換作在西方銀行,在經濟困難時一般不願向高風險的中小企業貸款,又或是得以很高的利率貸款。中國要求金融體系向中小企業貸款,增加了它們壞帳的風險,變相是影響了它們的盈利。因此也可以說,中國政府本來就對於金融業務有很嚴格的高求,故此與馬雲發生立場上的矛盾其實並不奇怪。

螞蟻被針對了?

既知如此,那可否說螞蟻這類企業就是被中國政府所針對呢?其實也不能這樣理解。中國政府當然不是存心要「弄死」螞蟻,或是故意找其麻煩,而是出於實際的監管需要。而從另一種角度而言,螞蟻經過這次約談之後,也不等於沒有前景。螞蟻被四部委聯合約談,包括了央行、銀保監、中證監、外匯管理局,當中除了中證監是與上市具體操作有關之外,其餘都是金融業的監管機構。經過這個約談,可以說螞蟻已被完全定義為「金融機構」,也意味着與其相似的金融科技業務將被政府定調為「金融」而非「科技」領域。

這對螞蟻而言,是多了金融上的監管,這將很可能提高其本金要求,減低其盈利能力,但這也未必全然是壞事。因為相關行業定調為「金融」時,意味其他競爭者想加入此業務的難度將大大增加,對於欠缺人氣的新興企業而言是很難為之,也變相一定程度地保護了螞蟻在業務內的「壟斷」能力,可說是有得也有失。

因此,要理解螞蟻暫緩上市,必須從中國整個金融服務行業入手,而非單從個別事件。